一场大战爆发前,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货币大量贬值,股市下跌,豪宅挂牌激增并跳水幅度巨大,血液,黄金,粮食,能源等大宗价格暴涨,但也有反例,就是在二战苏德战争时,苏联一直关注着世界羊毛市场的价格动态,结果一直没有波动。苏联认为没有什么事儿,结果没想到德国人是光着膀子就莽了上来。 话说回来,大战爆发前,市场总会冒出点端倪,让人琢磨出点苗头来。比如货币突然贬值得厉害,股市像坐过山车一样直往下栽,豪宅挂牌量猛增然后价格跳水,黄金、粮食、能源这些大宗商品价格蹿升得飞起。这些信号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各方势力在暗中调动资源时留下的痕迹。投资者和情报机构都盯着这些玩意儿,因为它们能透露出大国博弈的动静。当然,也不是每次都准,有时候市场平静得像没事儿人一样,结果敌手直接就动手了。二战时苏德战场上就上演过这么一出,苏联那边一直盯着世界羊毛市场的价格,以为没动静就高枕无忧,谁知德国人压根儿没按套路出牌,直接光膀子冲上来了。这事儿提醒咱们,市场信号再灵敏,也得配上靠谱的情报链条才行。 拿一战前夕来说,那时候欧洲各国军备竞赛正热火朝天,德国和英国海军扩充得飞起,表面上看经济还挺旺,但底层数据已经露馅了。黄金价格从1913年的20美元一盎司左右,慢慢往上爬,到1914年夏天就隐隐有上涨势头,因为各国央行开始囤积贵金属,防着战时结算问题。粮食方面,小麦和大麦期货在芝加哥交易所也开始波动,1914年初价格就比前一年高了10%以上,主要因为东欧农田被征用做军粮,供应隐忧浮出水面。能源呢,煤炭和石油需求暴增,英国皇家海军从燃煤转油轮,订单一波接一波,价格应声拉升。股市那边,美国道琼斯指数在1914年7月还创了新高,但转眼间就崩了,原因就是萨拉热窝枪声一响,投资者蜂拥抛售,指数一周内跌了近30%。货币贬值更明显,奥匈帝国的克朗从金本位松绑,贬值幅度达15%,预示着财政压力山大。这些指标加一块儿,就跟警铃似的,提醒人大战不远了。当然,那年代信息流通慢,好多人还是被蒙在鼓里。 二战其他战线也类似。太平洋那边,日本偷袭珍珠港前,美国市场就闹腾起来了。1941年秋,黄金价格从每盎司35美元稳稳的,11月开始小幅上扬,到12月就突破36美元关口,因为日本军方在东南亚囤油,国际原油期货跟着水涨船高。粮食价格也疯涨,小麦从每蒲式耳0.8美元窜到1美元以上,日本本土库存告急,进口需求拉满。股市呢,道指在11月还小涨,但豪宅市场开始松动,纽约高端地产挂牌量增了20%,价格回调5%,富豪们嗅到战火味儿,转手现金备战。能源指标最直白,布伦特原油从1.5美元一桶,年底逼近2美元,日本海军舰队扩建,石油进口量月环比涨30%。这些信号堆积,日本那边瞒得再严,市场也藏不住。希特勒入侵波兰前,欧洲市场也乱套了,1939年8月,伦敦股市一周蒸发10%,黄金从28美元拉到31美元,粮食期货全线上窜,能源煤炭价格涨15%。德国马克表面稳定,但黑市贬值迹象明显,情报员从这些数据里读出进攻意图。 可苏德战争这事儿,就成了个大反例。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启动,德国300万大军、6000辆坦克、2000架飞机直扑苏联西部,红军措手不及,头三个月丢了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损失上百万兵力。苏联情报系统本该是铁桶阵,斯大林亲自把关,可偏偏栽在判断上。据解密档案,苏联从1939年签互不侵犯条约后,就建了情报网,盯着德国军工和民用市场。羊毛市场是他们重点之一,因为军服大批量生产会推高纺织需求。克格勃从伦敦和纽约交易所拉数据,1941年春夏,羊毛期货价格稳如老狗,每磅从1先令多点没大变,库存报告显示欧洲仓库堆满,德国纺织厂订单就常规量,没囤货迹象。苏联分析师汇总报告,上报说“无异常采购,希特勒忙巴尔干,不会东进”。斯大林批注继续监视,但没当回事儿。其他指标也平静,粮食出口正常,能源交易寻常,股市小幅波动而已。结果呢,德国人玩儿阴的,早从1940年底就秘密动员,军服用库存和合成纤维顶上,没动羊毛市场。情报来源多是西方盟友传的,苏联疑心重,觉得是挑拨,忽略了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的脆弱。巴巴罗萨前一周,英国情报局还发电报警告,苏联收到了但压下去了。市场没信号,情报有但不信,双重失误让德军长驱直入,斯大林头几天都懵了,差点儿下野。 市场信号不是万能钥匙,得看对手怎么出牌。德国情报头子金特·金德尔曼后来承认,他们故意避开明显采购,靠盟国转口和黑市补给。苏联这边,情报机构人浮于事,大清洗后军官层空虚,分析链条断裂。战后反思,羊毛指标虽准过往,但这次失效,暴露了单一依赖的风险。类似事儿在冷战期也冒头过,美苏间谍战里,双方都盯商品流向,但技术革命让信号模糊了。搁到现在,市场信号还是老样子管用。历史循环,市场永恒,战争信号总在,但读懂它,得有定力。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3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