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贝尔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贝尔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平时看新闻,可能会觉得哪个国家诺贝尔奖拿得多,科技就一定啥都厉害。但要是聊到上月球、探火星这种大事,情况还真不一样。 诺贝尔奖看重的那些基础研究,很多都是好些年前的成果,等获奖的时候,可能跟当下要干的航天工程搭不上的关系。 就说日本,诺贝尔奖拿了不少,之前有个私营公司想把东西送到月球表面,结果最后没成功,落在哪儿都没个准信。还有欧洲的那些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哪个没拿过不少诺奖? 可他们要搞月球或者火星探测,大多时候都得跟别人合作,自己单独干很难成事。 不是说他们科技不行,而是搞航天这种大工程,不光需要基础研究,还得有把各种技术整合起来、一步步落地的实力,这跟拿诺奖是两码事。 再看中国,诺贝尔奖数量确实没那些国家多,但这些年在航天上的动静大家都看得到,嫦娥工程不是一次两次探月了,还能从月球上采回土壤样本,每次都顺顺利利的。 天问一号更厉害,一下子就把火星探测的绕、落、巡都搞定了,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还有天宫空间站,现在已经建成并用起来了,里面的各种实验、设备运行都很稳定,这些成就不是靠运气,是我们一步步踏实干出来的,每一次任务的成功率都很高。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基础研究是不是跟不上?其实不然,搞这些航天大工程,反而能拉动基础研究往前走。 就像为了让探测器在火星上顺利着陆,得研究清楚火星的大气环境、地形特点,这些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在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 而且我们也有长远规划,2030 年要实现载人登月,这个目标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努力,也是我们务实科技路径的体现。 航天技术里的导航、通信技术,现在已经用到了我们的手机、汽车上,让出行更方便,还有航天里用到的新材料,后来也用到了医疗、工业生产等领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走的这条路,不是光追求奖项,而是从实际需求出发,把科技真正用在能提升国家实力、改善民生的地方。 其实不管是拿诺奖还是搞航天工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进步、让生活更好。 中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不盲目追求奖项数量,踏踏实实搞工程、以工程带动基础研究,同样能在科技领域闯出一片天。 未来我们还会在航天领域有更多新动作,相信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也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的力量。 毕竟,真正的科技实力,不是靠奖项数量说话,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来证明。 信源:中国经济网——《揭秘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