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杨振宁的大儿子直接跟人说:“翁帆压根不像我后妈,更像我爸的亲妹妹,对我爸那叫一个细心,暖到家!”80多岁的杨振宁娶了个才28岁的姑娘,这事儿砸死当时可是闹得满城风雨,隔壁大妈都凑过来八卦:“真的假的?这女的不得是图钱吧?”可没过几年,风向全变了。 老夫少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说道”的事情,更别提,这位老夫是一个著名的科研学者,他们的身份的年龄差甚至超过了50岁。 更令人诟病的是,这个少妻还是他与妻子曾经一起亲切招待过的小姑娘。 1995年夏天,汕头大学举办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英语系大一新生翁帆被选为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的接待向导。 当时19岁的翁帆扎着马尾辫,用流利英语为科学家夫妇讲解校园,杜致礼私下对杨振宁夸,赞“这姑娘真像年轻时的我”。 离别时,双方互留联系方式,此后近十年间偶有书信往来。 2003年杜致礼病逝后,杨振宁陷入巨大悲痛。 转折发生在2004年2月,翁帆寄往美国石溪大学的信件因地址变更转到香港,杨振宁收到后立即拨通越洋电话。 两人从学术讨论延伸到生活趣事,电话交流逐渐频繁。 翁帆后来回忆:“渐渐习惯在课余时间接听杨先生的电话,如果某天没接到,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2004年国庆假期,杨振宁邀请翁帆到广西北海旅行。在三亚湾的沙滩上,两人自然牵手的照片成为感情升温的见证。 但当婚讯公布时,社会舆论瞬间炸锅。某报社热线单日接到300多个读者来电,有人直言“28岁姑娘嫁82岁老人,不是图钱图什么?” 甚至出现“翁帆是杨振宁已故妻子替身”的离奇传言。 面对风暴,翁帆父亲翁云光只问女儿两个问题:“你是否真心?能否承受压力?”得到肯定答复后,这位潮州老人亲自帮女儿准备结婚登记材料。 婚礼当天,杨振宁特意穿上翁帆挑选的淡粉色衬衫,在汕头民政局门口对记者说:“我们都认为这是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这对老夫少妻的生活,其实平淡的超乎外界想象。 每天清晨6点,翁帆会先起床准备早餐:两片烤全麦面包、一杯温牛奶和煎蛋。杨振宁则坚持自己刮胡子,称“保持仪容是对妻子的尊重”。 上午两人各自工作,杨振宁在书房修改论文,翁帆攻读清华建筑史博士。 午休后一起散步,杨振宁喜欢用DV记录生活,翁帆笑称他有“导演梦”。 2010年杨振宁重病住院期间,翁帆在病床前守了整夜。护士回忆:“她不停用棉签蘸水湿润杨先生的嘴唇,凌晨还在查医学资料。” 康复后,杨振宁在《晨曦集》中写道:“翁帆让我找回对生活的热情,我们翻译诗歌、研究建筑史,这些共同创造比诺贝尔奖更珍贵。” 2008年汶川地震后,夫妇俩悄悄捐款200万美元;2010年广州亚运会,他们合作翻译的英文会歌《重逢》被组委会采纳。 更关键的是,2018年三峡之旅流出的全家福:杨振宁的子女与翁帆并肩而立,继子杨光诺坦言:“她把我父亲照顾得这么好,我们只有感激。” 心理学教授分析,这种转变时指出:“公众最初聚焦年龄差,后来发现翁帆放弃生育、攻读博士、协助学术整理,这些付出远超物质算计。 当人们看到杨振宁100岁寿宴上仍能挥毫泼墨,才意识到真挚情感对生命的滋养力量。” 这对夫妻用宛如流水一样温馨的想扶相持,改变了外界对他们年龄差太大,过不好日子的看法。 2004年,某网站调查显示92%网友持反对态度,2025年同类调查中78%认为“感情无需他人批准”。 这种变化背后是婚恋观从“条件匹配”到“精神契合”的演进,正如杨振宁生前所言:“我和翁帆的关系,本质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照亮。” 在结婚21年后,当杨振宁以103岁高龄安详离世,翁帆用“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的悼文。 而杨振宁去世后,其实翁帆才街将近50岁。 这个年龄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并不是特别大,很多人会须按照第二春。 对于比妻子先走一步的事实,杨振宁早有心理准备,他在生前曾经说过,如果自己去世,妻子可以选择再婚,因为她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翁帆也没想到,丈夫杨振宁去世后,竟因生前一个举动再次口碑暴涨杨振宁去世的那天
【1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