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68岁老人收废品时捡了两瓶散装“酒”,结果喝了后就中毒,老人被送医院

梦溪分享 2025-10-20 20:52:52

河南郑州,一68岁老人收废品时捡了两瓶散装“酒”,结果喝了后就中毒,老人被送医院后,医生发现他喝的是酒精型的防冻液,并不是酒,由于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以酒解毒”来为他续命。 信息来源:大象新闻 事情发生在2025年10月17日左右,地点就在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的ICU。 68岁的赵老汉平时靠收废品给老伴攒医药费,那天他在城郊废品站翻到两瓶“增香酒”。 鱼塘老板说是拌鱼饵料的酒,一闻就是浓浓的酒味,和地摊散装白酒一个味儿,老人就放心带回家。 下午四点多,他把这“酒”倒进自家那坛枇杷酒里,兑了两两就一口喝下,谁料才五分钟,脑袋就像进了迷雾,墙都跟着打转,一阵猛烈的呕吐后人就趴在门槛上睡过去了。 老伴见他动静大,以为喝醉了,把他扶到床上让他“睡一觉就好”,没人怀疑这是中毒。 直到第二天傍晚,喊他起床吃饭没人应答,摸额头又烫又急促,才慌忙送到社区医院。 那儿医生先以为他是中风,打了CT、测了血压、电解质,输水后不仅没好转,还开始抽搐。 转到省中医院后,血气分析一看:酸度太高,再加上专门的毒物检测,才查出血液里甲醇、乙二醇飙到离谱。 这才揭穿真相:他喝的是混合型防冻液,里面的甲醇主要伤视神经,乙二醇会毁肾脏,20毫升就能把人收拾了。 偏偏国内救甲醇中毒的特效药甲吡唑还没上市,医院联系了省内外好几家中毒救治中心,根本拿不到。 医生当机立断,按国际中毒指南上说的,用乙醇竞争性抑制疗法:给他在鼻饲管里连续泵50度白酒,每小时20到30毫升,24小时差不多灌一斤,目的就是把血液里的乙醇浓度维持在22–32毫摩尔每升,这样甲醇和乙二醇就没机会变成更毒的甲酸、草酸。 与此同时还搭上连续性血液滤过和血液灌流,把毒素往外吸,补液、纠酸、抗炎都上线,算是把人从鬼门关拉回了一步。 现在赵老汉的血压、心跳暂时稳定了,可视力已经受不了,得靠视力康复训练;肾脏也被伤得厉害,后面得长期透析;就连大脑也可能留下智力减退、帕金森样的后遗症。 医生反复提醒,这“每天喝一斤白酒续命”绝不是给普通人学的套路,只有在ICU里、专业监护下、连着透析机器才能干。 要说根子,厂商为了省成本连苦味剂都省了,警示标签又做得小不明显。 废品站也没危险品专区,瓶瓶罐罐全堆一起,老人只能用“闻味儿”来判断;回到家里,那些防冻液、玻璃水、清洁剂经常被倒到饮料瓶、啤酒瓶里,谁看得出来? 最闹心的是,一旦误饮,很多人还会催吐、喂牛奶,以为能中和,结果越弄越糟糕。 所以通过这事,大家都要多长点儿心眼:厂家得在防冻液里加苦味剂,大字号正面醒目标明“有毒”;而废品站要划出危险物品区,贴红底大字警示,还得给收废人员上个急救培训。 家里如果存这玩意,一定留着原包装,放到上锁柜子或高处,再跟老人嘱咐三遍“不认识的液体绝对甭碰”;要是万一喝错了,别催吐、别乱喂东西,拿着瓶子和标签,火速往大医院冲,抓住黄金救人时间。 还有个对比案例:隔壁村一位张大妈不小心喝了车里装矿泉水瓶的“玻璃水”,发现不对劲,当场催吐、洗胃,抢救及时,最后没出事。 所以,大家记住身体健康第一,遇到不明液体,一律不能乱喝,如果是毒药或许有害物质,一旦喝了,就没有后悔药了。

0 阅读:27
梦溪分享

梦溪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