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了?”2016年,辽宁葫芦岛,一女子去医院做手术,将宫内的节育器取出来

征途观史 2025-10-20 19:45:22

“白嫖上瘾了?”2016年,辽宁葫芦岛,一女子去医院做手术,将宫内的节育器取出来,此后她时常感觉腹部不舒服,今年年初,她去医院做彩超,发现子宫内有一个囊性回声,自认为是医生安装的“监听器”,于是将医院告上法院。网友:真是异想天开![紫薇别走] 九年来,叶女士一直被腹部的不适感困扰,每当这种隐痛再次袭来,她就会想起2016年那场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直到今年1月的一次彩超检查,医生告诉她子宫内有个2.7×2.4厘米的囊性回声,她突然觉得找到了答案。 她怀疑九年前的手术中,医生在她体内植入了某种监听装置,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野草般疯长,她回想起近两年来,每次用手机播放音乐时,腹部总会产生某种特殊的震动感。 2025年,叶女士将辽宁葫芦岛那家医院告上了法庭,要求院方免费取出“监听器”并给予赔偿,法庭上,她的陈述显得异常坚定,但法官需要的是证据,而不是推测。 叶女士需要证明两件事:彩超显示的囊性回声确实是监听设备,以及这个东西与九年前的手术存在直接关联,遗憾的是,她拿不出任何能支撑这一说法的客观证据。 所谓的“囊性回声”在医学影像学中是常见现象,通常指向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生理性积液等良性病变,这些结构在育龄女性中相当普遍,甚至可能在短期内自行消退,将它与电子设备联系起来,在医学上完全站不住脚。 即便假设体内真的存在某个异物,在相隔九年之久的情况下,也无法确定它与当年的手术有任何关系,叶女士可能经历过其他医疗操作,囊肿本身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一审和二审法院最终都驳回了叶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判决书的语言克制而明确:没有证据支持原告的主张,在人体内植入一个能持续工作九年的微型监听器,以现有科技水平几乎无法实现。 最大的难题是能源供应,目前最先进的微型电池,也难以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提供近十年的持续电力,人体组织会大幅削弱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要从子宫深处向外发送数据,所需的功率远超微型设备的承载能力。 在全国各地的医疗纠纷中,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患者因术后长期不适,在求医无果后,开始将矛头指向当初的治疗,当科学解释无法触及他们的痛苦时,一些人会本能地寻找更“合理”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听起来匪夷所思。 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在长期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确实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身体的真实不适,加上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有时会交织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技术层面的治疗只是医患关系的一部分,当患者出现持续的术后不适时,医疗机构如果能建立更细致的随访机制,及时给予专业解释和心理支持,或许能避免误解的累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素养,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寻求正规医疗渠道的帮助,比自己揣测要可靠得多,如果对诊断有疑问,可以寻求第二诊疗意见,或要求更详细的医学检查,而不是让想象填补知识的空白。 网友热评: “监听器?这是要监听啥?细胞分裂的声音吗?” “子宫里装监听器,这是把子宫当白宫了吧?”  “囊性回声在医学上就是囊肿,和电子设备根本不是一码事”,而且“谁主张谁举证,她拿不出证据,败诉是必然的”。 “有病人坚持体内有啤酒瓶,医生只好假装做手术取出瓶子,结果病人醒来后说“牌子不对”。” “医学上囊性回声与电子设备的物理结构完全不同,且“不能排除”不等于“存在”。” 如果你身边有人因健康问题产生类似怀疑,你会怎么劝TA?是建议TA继续找证据,还是先去看心理医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潇湘晨报

0 阅读:1528

猜你喜欢

征途观史

征途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