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中国人不清楚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高层精英,下到普通大众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20 12:25:39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清楚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高层精英,下到普通大众,心里其实是瞧不起中国的,甚至还具有心理优势的,因为在印度教科书里,佛教东传被描写成“印度文化对亚洲的征服”,而《西游记》变成了“中国人来印度取经的例子”,强调的是“印度是老师,中国是学生”。   印度的教科书里,对佛教东传的描述很特别,明明是古代中印之间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到了课本里就变了味道,成了印度文化对亚洲的征服。   更有意思的是《西游记》,这本充满中国民间智慧和想象力的故事,在他们的解读里只剩下一个核心,那就是中国人来印度取经,字里行间都在强化一个认知,印度是老师,中国是学生。   玄奘当年九死一生西行求法的坚韧,中国僧人翻译佛经、融合本土文化的努力,这些都被轻轻带过,只剩下单向的文化输出叙事。   这种教育从娃娃抓起,自然而然就在很多人心里种下了文化高人一等的种子,他们还常拿古代文明说事儿,提佛教发源地的身份,讲瑜伽的根源,翻出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这些历史遗产成了支撑优越感的重要砝码。   光有历史叙事还不够,现实里的各种因素又把这种心态给加固了,印度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当地媒体大多有财阀背景,和政界走得近,报道中国时总有套固定框架。   正面的成就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挑着细节找毛病,说技术是借鉴来的,可一旦有负面消息,就铺天盖地渲染,甚至上升到体制问题。   长期泡在这种信息里,普通民众很难了解真实的中国,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觉得中国又穷又乱,而政客们也有意无意利用这种心态,尤其是那些地方出身的政治强人,奉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谈起中国总带着敌意。   就算是有海外背景的传统精英,不少老派人物也还带着对中国的低估,加上国内政治的压力,对华政策总是摇摆猜忌。   更矛盾的是,这种心理优势和现实情况严重脱节,GDP增速偶尔超过中国几年,就大肆宣扬印度世纪要来了,却对经济体量的巨大差距避而不谈,买了几架外国战机,就宣称空中力量能碾压,完全无视对方更先进的装备已经批量服役。   基础设施上的差距更明显,他们号称要建全球最大港口,可实际吞吐量连中国顶尖港口的零头都不到,德里的地铁建了二十年,里程远不如中国大城市,车厢里还常出现卫生问题。   这种脱节催生了很多可笑的行为,之前边境有摩擦,国内发起抵制中国货,结果民众发现连寺庙里的神像都是中国制造,最后只能把气撒在卖神像的商人身上。   嘴上说着挑剔的话,手里却用着中国产的手机,夸着这些商品质优价廉,这种又依赖又排斥的扭曲心态,在社会里很常见。   精英阶层之所以死死抱着这种虚幻的优势,根源还是怕直面现实,一旦承认各方面都被远远超越,他们一直宣扬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形象就站不住脚了,只能靠嘴上强硬撑着面子。   当然,情况也不是完全没变化,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和商人越来越务实,认可中国的发展经验,也想找合作机会,年轻人拿着中国手机,愿意学几句中文,不少商人主动想对接中国生意,这些变化让一些人开始把中国看成机遇,而不是单纯的威胁。   可要说彻底改变这种心态,难度太大,教科书里的叙事已经根深蒂固,几代人的认知惯性没那么容易扭转,媒体的片面报道还在继续,加上边界、贸易这些现实的利益摩擦,信任基础一直很薄弱,那些固化的偏见,就像贴在心上的旧标签,不是轻易能撕掉的。   其实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靠历史叙事吹出来的,也不是靠贬低别人得来的,得先放下所谓的老师架子,看清真实的差距,踏踏实实地发展,才能真正赢得尊重,靠着自欺欺人维持的优越感,终究经不住现实的检验。   大家聊聊,你觉得这种建立在历史叙事上的心理优势,会随着中印交流增多而慢慢消失吗?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