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北京。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遗体摆放在长寿宫的情景!据说当时有西方国家使领馆派外交官参加瞻仰,因不能照相,由善于作画的外交官回去后画出来的。 聊到1908年那个冬天,咱们得先倒带,把时间往前拨十年。那时候的光绪皇帝,还是个想干一番大事业的热血青年。他搞的“戊戌变法”,想把这个老态龙钟的帝国拉上一条新道。可这事儿,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尤其是动了他那位“亲爸爸”,慈禧太后的。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变法百日维新,最后成了百日悲歌。光绪被慈禧关进了瀛台,名为皇帝,实为囚徒。这俩人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光绪心里憋着一股火,据说天天盼着老太太归西,他好重新掌权。而慈禧呢,也死死地盯着这个侄子,绝不给他任何翻盘的机会。 这种诡异的平衡,一直维持了十年。直到1908年11月,一切都变了。 11月14号,官方消息发布,光绪皇帝驾崩。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为啥?因为光绪才38岁,正当壮年,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好,但怎么就这么突然没了?更蹊跷的是,就在他死后不到22个小时,73岁的慈禧太后也咽了气。 这事儿也太巧了。一个病怏怏的年轻人,偏偏死在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前头,而且就差那么一天。当时民间就议论纷纷,说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最大的嫌疑,自然就落在了慈禧身上。你想啊,慈禧病得快不行了,她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自己死了,光绪还活着。一旦光绪重新掌权,那帮支持慈禧的保守派大臣,比如袁世凯,肯定没好果子吃,她死后的名声和她定下的继承人溥仪的地位,都得被打个问号。 所以,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说法就是:慈禧在临死前,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毒死了光绪。她不能容忍一个对自己充满怨恨的皇帝,活在自己身后。 当然,这在当时只是个猜测。但在一百年后的2008年,这事儿有了个惊人的实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专家们,通过现代技术检测光绪皇帝的头发,发现里面的砒霜含量,是正常人的2000多倍!这基本就坐实了,光绪皇帝就是被人下毒害死的。 这个科学证据,让百年前的那场死亡疑案,瞬间清晰了。当年的猜测,很可能就是真相。 现在,咱们再回到那个核心场景——长寿宫。光绪死了,慈禧也紧跟着去了。大清国一天之内失去了两位最高统治者。按照规矩,皇家的葬礼得办得风光。于是,他们的遗体被并排停放在宫殿里,接受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瞻仰。 这就有意思了。当时的大清虽然摇摇欲坠,但还是个主权国家,皇宫禁地,规矩大得很。特别是这种国丧,气氛紧张又肃穆。西方人想进去看,本身就不容易,更别提带个“洋照相机”进去咔嚓咔嚓了。那玩意儿在当时被看作是“摄人魂魄”的邪物,绝对是禁忌。 可偏偏,有个西方外交官,不仅进去了,还把看到的场景记在了脑子里,回去画成了画。这幅画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定格的,是一个帝国的黄昏。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幽暗的宫殿里,烛光摇曳。一边是躺着的光绪皇帝,他这一生,从充满希望的改革者,到绝望的阶下囚,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去,脸上可能还带着不甘和怨愤。另一边,是刚刚咽气的慈禧太后,这个掌控大清朝近半个世纪的女人,强势了一辈子,最终也化为一具冰冷的躯体。 这对斗了一辈子的政治对手,生前势同水火,死后却这样平静地躺在一起。周围是噤若寒蝉的太监、宫女,还有表情复杂、各怀心思的王公大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是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悲伤,还是在盘算着“后慈禧时代”自己的位置? 而那个偷偷作画的外交官,他看到的可能更多。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具遗体,更是一个古老王朝最后的呼吸。他笔下记录的,是权力的终结,是个人恩怨的落幕,更是历史洪流转向的那个关键节点。 光绪和慈禧的死,像是一道分水岭。他们之后,三岁的溥仪被扶上皇位,一个娃娃皇帝,根本镇不住各路牛鬼蛇神。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地方势力的崛起,革命思想的传播……所有被暂时压制住的矛盾,一下子全爆发了。 仅仅三年后,武昌城一声枪响,大清国应声而倒。 回头看,1908年11月的那几天,真是充满了宿命感。一个想改革却失败的皇帝,一个想维持旧秩序却无力回天的太后,他们的死亡,恰好为这个王朝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那个西方外交官的画,就像是为这场大戏的最后一幕,留下了一张无声的快照。它告诉我们,历史有时候,真的比任何编剧写出来的故事,都更加戏剧化,也更加残酷。
蔡正元直言:这次郝龙斌的败选,根本是无妄之灾。蔡正元指出,赵少康在选举期间提出
【3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