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网友拍摄到印度裔乱扔垃圾,印度女子回应很炸裂:“我把垃圾随意扔到路上,我纳税了,想扔就扔。政府雇了环卫工人,这是他们该做的工作。” 事件目击者称,当时一对印度裔夫妇将汽车停在路边,男性成员从后备箱搬出数袋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灌木丛边缘。 女性成员则站在车旁,将手中喝完的碳酸饮料罐精准投向三米外的垃圾桶——罐子撞上桶沿弹落在地,她却未作任何拾取动作。这一系列行为被路过市民用手机完整记录,视频中清晰可见垃圾袋内混杂着腐烂水果、用过的纸巾和塑料瓶。 真正引爆舆论的是女子随后的回应。当拍摄者质问“为何不将垃圾投入指定回收点”时,她提高音量称:“加拿大政府每年收取我数千加元税款,其中就包含环境卫生费。 环卫工人的工作就是清理街道,这和我在餐厅吃饭不需要自己洗碗是一个道理。”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强调即便没有垃圾桶,公民也有权“随时制造垃圾”,因为“全天候清洁是市政服务的承诺”。 这并非印度裔群体首次因环境问题陷入争议。2024年夏季,安大略省瓦萨加海滩曾爆发大规模抗议,起因是当地居民发现多个印度家庭在沙滩挖坑作为临时厕所,并用帐篷遮挡。 尽管市政部门在海滩增设了移动厕所和中文、印地语双语警示牌,类似事件仍反复发生。有环保组织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多伦多市接到涉及印度裔的乱扔垃圾投诉同比增长37%,其中62%发生在商业区步行街和公园。 对比加拿大本土居民的环境意识,差异尤为显著。在温哥华斯坦利公园,志愿者每周清理的垃圾中,90%以上来自游客,但本地居民区的垃圾回收准确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这种反差促使部分市民开始质疑移民群体的适应能力。一位参与清洁工作的退休教师直言:“我们欢迎新移民,但公共空间的维护需要共同准则。” 根据加拿大《环境保护法》,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垃圾可处以最高1000加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社区服务处罚。然而实际执法中,由于取证困难和人力限制,2025年多伦多市仅对12%的乱扔垃圾行为开出罚单。 更棘手的是文化认知差异——在印度部分地区,露天排便和随意丢弃垃圾仍是普遍现象。联合国2023年报告显示,印度仍有超过3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这种环境习惯的迁移成为跨国治理的新挑战。 事件中“政府雇人清洁”的论调,将环卫群体推到风口浪尖。多伦多市政环卫工人工会主席透露,该市环卫工平均每天要清理超过200吨道路垃圾,其中约15%来自人为随意丢弃。 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中混杂的玻璃碎片、针头等危险品,导致环卫工人受伤率是其他行业的3倍。“我们不是垃圾的最终责任人,”一位工作12年的环卫工在匿名采访中表示,“每个硬币都有两面,税款确实支付了我们的工资,但公民也有义务减少垃圾产生。” 这场争议折射出更深层的全球化困境: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共享同一公共空间时,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 有社会学家指出,移民适应新环境需要经历“规则再教育”过程,这既包括法律条文,更涵盖潜在的社会契约。在蒙特利尔,市政部门已开始试点“新移民环境教育课程”,将垃圾分类、公共礼仪等内容纳入入籍培训。 当舆论逐渐从愤怒转向反思,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社会,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究竟该由谁承担?是每个个体的自律,还是政府服务的边界?这场由垃圾引发的讨论,或许正在叩问人类文明进阶的下一个命题。 那么,你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的责任划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荷兰为什么敢和中国硬碰硬?大家都觉得是有美国撑腰,错了!这都是其次,重要原因是荷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