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王延涛1935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人家,父母挺重视教育,让他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那时候徐州医疗条件差得很,他小时候看到乡亲们生病没地方看,就下定决心要当医生。1950年代,他先在徐州市立第二医院外科干活,那地方四省交界,病人多,医生少,缺医少药是常态。他每天处理各种手术,从简单包扎到复杂开刀,慢慢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 后来他考上医学院,主攻外科,学得扎实,毕业就进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医生。工作后,他做事特别严谨,手术前总检查器械,忙到深夜也不喊累。患者来找他,他仔细问病情,帮着减轻痛楚。1970年代,中国麻醉药主要靠进口,供应跟不上,手术时病人常疼得昏过去。他在科室会上多次提改进麻醉的点子,大家都看出他在这事上特别上心。 除了西医,王延涛还钻研中医,休息时翻《本草纲目》这类古书,抄笔记,研究草药怎么用。他特别留意那些能止痛催眠的药材,桌上堆满纸张,写着药方和剂量计算。这些积累让他在解决麻醉难题时有了底气。在医院,他处理过不少外科病例,技术越来越熟练,同事们都认可他。医院条件简陋,但他坚持高标准,逐步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用。 1970年代初,中国麻醉药短缺严重,医院手术排长队,患者只能硬扛痛。王延涛查了不少资料,发现西药不够用,就转头研究中医古籍。在《本草纲目》里,他看到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有止痛和催眠效果,但毒性大,剂量稍多就可能要命。他结合现代药理,猜想里面的东莨菪碱是关键,能起麻醉作用。 先在动物身上试,他给小鼠灌曼陀罗花提取物,看反应;再用兔子试不同量,记下变化;接着对狗做实验,调配方,但结果不理想。他明白动物实验模拟不了人体,就决定自己上。1970年7月1日,他在家称4克曼陀罗花干草,加乌头、川芎、当归,研成粉,煎成液。妻子不在,他一个人服下,很快就口干、头晕、眼睛模糊,昏迷9小时。醒来记下感受:没痛感,但口干心跳快。这证实了麻醉潜力。同事知道后,都说他行为怪。 没几天,7月8日,他在医院给32岁女患者做甲状腺手术,用这中药麻醉。患者服液后睡着,手术顺利,术后恢复正常。这开了中药麻醉临床的头。之前他试过小剂量,1克曼陀罗花粉末,10分钟口干脸热,但针刺还疼,失败了。两天后加量到2克,麻醉效果出现,但不完全。他不断调整,才到4克这步。整个过程风险高,但他一步步来,确保数据可靠。 王延涛把数据整理成报告,给医院领导看。他们先怀疑风险大,但临床成功说服了大家。药剂科按他的方子,做出复方洋金花针剂,能肌注或静注,用起来方便。1971年,徐州办全国首届中药麻醉交流会,200多专家来,分享经验,大家热烈讨论。 1970年代初,这技术全国推广,两年内做了超4万例手术,患者稳定,改善了微循环,还抗休克。1973年,第二届交流会开,大家商量用通讯方式合作,办了《中药麻醉通讯》刊物,分发资料。王延涛和妻子辛治娟一起在 lab 里优化方子,提纯东莨菪碱,让效果稳。他们还去其他医院,手把手教医生怎么用,帮推广。 1978年,徐州医学院因为这突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拿了重大贡献奖。1987年,王延涛推动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麻醉科,还在学校开麻醉学专业,编教材,发给学生,培养人才。退休后,他没闲着,继续教书,分享心得,告诉年轻医生要对患者负责。 2018年,他拿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委会的特殊贡献奖,表彰他这辈子贡献。他和妻子签了遗体捐献协议,捐给徐州医科大学,用在教学科研上。他的事迹进了学校课本,教后辈怎么为医疗出力。王延涛推动中药麻醉从实验到临床,再到全国用,解决了当时麻醉药缺的痛点。他的坚持,让手术不再那么折磨人,实打实帮了无数患者。
你们医院就是想挣挂号费有个慢性病病人,原来一次能开三个月的药量,但是最近医保规
【2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