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宣布了 2025年10月18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过去一周在多个方向控制了8个定居点,并对乌克兰军工企业、能源基础设施等目标实施了打击,其防空部队称击落了千余架无人机。 单看俄方这份战报,似乎战场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又是占了地盘又是精准打击,防空战果更是亮眼。但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说法里藏着不少值得较真的地方,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只报“战果”不报代价的战报,根本没法反映战场的真实情况。 先说说“控制8个定居点”这事儿。现在的俄乌战场早不是占了地盘就算赢的年代了,这些定居点到底有多大规模?是有人居住的村庄还是空无一人的废墟?要知道,双方在顿巴斯地区多次出现“反复争夺”的情况,今天占了明天丢的例子比比皆是。更关键的是,俄方没提为了这8个定居点付出了多少兵力和装备成本。之前有数据显示,2024年乌军每推进1公里就要付出200人以上伤亡,俄军的进攻成本只会更高,这种“有得必有失”的关键信息被战报刻意省略了。 再看打击能源基础设施这件事,俄方说得轻描淡写,但背后藏着的民生代价却没提。就在10月中旬,俄军刚对乌克兰多个州的能源设施发动过大规模空袭,直接导致九个地区停电,近千家企业停产,数万家庭连基本用电都成了问题。现在又接着打能源目标,眼看秋末冬初要供暖了,乌克兰本来天然气缺口就大,得花22亿美元才能填补取暖需求,这么炸下去,普通老百姓冬天怎么过?把军事打击和民生需求绑在一起,这种打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可这些民生困境在俄方战报里连个影子都没有。 最让人疑惑的还是“击落千余架无人机”这个数字。俄乌冲突打到第四个年头,无人机确实成了战场主力,乌军常用“蜂群战术”冲击战线,俄军靠电子干扰和拦截系统反制,双方都有无人机被击落很正常。但问题在于,战场数据从来都是“各说各话”,之前就出现过双方都宣称击落对方百架以上无人机的情况,到底谁的数字更靠谱没人能说清。更关键的是,俄军只说击落了无人机,却没提自己后方遭了多少无人机袭击。 战报里的“信息差”还藏着更大的猫腻。俄方说打击了军工企业,却没说自己的军工业已经出现透支,9月的导弹发射量明显下降;说防空成果显著,却回避了防空资源被大量分散的现实——乌军正是靠远程无人机突袭,逼着俄军把防御力量从前线调回后方。这种选择性披露信息的做法,本质上是在制造“战场优势”的假象。 其实大家看久了就明白,现在双方的战报都带着强烈的宣传色彩,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说。俄军不说后方炼油厂被炸,乌军也不会提反攻时的兵力损耗,普通观众光看单方战报,很容易被带偏。战场的真相从来不在单一的通报里,而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被炸毁的发电厂旁等待供暖的家庭,为了争夺定居点牺牲的士兵,还有双方都在不断消耗的战争资源。 这场打了好几年的冲突,早就成了一场拼耐力的消耗战。俄方的战报再热闹,也掩盖不了能源经济受挫、民心动摇的困境;乌军的反击再凌厉,也躲不开民生与战争的艰难抉择。只看表面光鲜的战报,根本摸不透这场战争的真实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对俄罗斯
【53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