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过头了!”10月15日湖北黄冈,一女子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后,觉得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擅自将降压药掰开吃,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女子就两眼发黑、四肢无力倒在地上,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网友:就怕蠢人灵机一动! 10月15号湖北黄冈的周女士,前段时间体检查出血压偏高,医生特意开了缓释片让她规律服用。 吃了没几天,头晕的毛病好了,血压量着也稳稳当当,这本来是好事,可周女士却“聪明”过了头。 她琢磨着:“血压都正常了,药肯定能少吃点,省得伤身体。” 于是拿起一片缓释片,直接掰成两半,只吃了半片。 结果还不到半小时,她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喘不上气,眼前一黑,四肢软得像没骨头似的,“咚”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家人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她送进医院,一查竟是急性低血压,血压掉得家用血压计都快测不出来了。 医生一追问用药情况,立马找到了病根:问题就出在那半片药上。 这种缓释片外面有层特殊“保护壳”,里面的药芯是按设计好的节奏慢慢释放的,就像家里的水龙头拧到细流模式,能保24小时血压平稳。 周女士这一掰,直接把“保护壳”砸破了,原本该慢慢释放的药一下子全涌进血液里,相当于一次性吃了好几倍的剂量,血压能不骤降吗? 这事儿一曝光,网友的评论里全是共鸣,有人说“这简直是我妈本人”,还有人吐槽“我公公也这样,好点就停药,难受再吃,血压跟过山车似的”。 咱得说道说道,周女士犯的错,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戳中了太多人的用药误区。 首先是“是药三分毒”的老观念在作祟。 总觉得药吃多了伤肝伤肾,症状一缓解就想减剂量,可高血压这种慢性病,血压正常是药物在“发力”,不是病好了。 世界卫生组织早有数据,约50%的慢性病患者都有自行调药的问题,可这看似“省钱省药”的举动,实则在拿命赌。 就像周女士吃的缓释片,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结构多精密,有的是半透膜外壳,有的是多层药芯,掰开就是“药物倾泻”,硝苯地平控释片这类药,一片含量抵得上三片普通药,瞬间释放能直接让人休克。 再者是对“药片刻痕”的误解。 有网友问“有刻痕是不是就能掰”,这里得明确说:刻痕是药厂给的“许可证明”,比如美托洛尔有刻痕能沿痕掰开,但绝对不能研磨。 可像周女士吃的缓释片,没刻痕还硬掰,纯属给自己挖坑。 更别说胶囊、肠溶片这些剂型了,胶囊拆了刺激胃,肠溶片掰了会被胃酸破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可偏偏有人不当回事。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种“自作聪明”在长辈身上特别常见。 他们总觉得“身体自己有数”,却不知道血压骤升骤降对血管的伤害,比吃药的副作用严重百倍,血压波动一次,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就涨一截。 说到底,慢性病管理从来不是“治愈”,而是“管控”。 药不是糖豆,不能凭心情增减;剂型不是摆设,每道工艺都是保命的防线。 遵医嘱、看说明书,不是医生在“较真”,而是经过无数案例验证的安全准则。
得了高血压,降压药一定要长期吃吗?身体出现3种情况,建议停药高血压的治疗往往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