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

微笑着前行 2025-10-18 13:27:17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转得越稳,智能手机的信号收得越清,背后就越离不开一种不起眼却致命的资源——稀土。 ​​如今全球每10吨稀土提纯品里,就有9吨出自中国,这近乎垄断的优势,不是靠老天爷赏饭的储量,而是靠一位科学家“从0到1”砸出来的。 徐光宪与稀土的缘分,并非始于偶然,而是时代需求与个人选择的必然交织。1920年,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却在青年时期毅然选择了化学专业,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后,又远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大洋彼岸,他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此后数十年,他的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急需紧密相连。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稀土工业刚起步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并非储量不足——当时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虽不低,却因提纯技术落后,长期处于“守着金矿讨饭吃”的境地。稀土元素共有17种,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如同17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要将它们一一分离提纯,在当时是全球公认的技术难关。彼时,西方发达国家已掌握较为成熟的分级结晶法,但这种方法步骤繁琐、效率极低,且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求。我国若想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就必须找到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 1972年,已在量子化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徐光宪,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牵头研究稀土分离提纯技术。这对他而言,是一次跨界的挑战,因为稀土分离属于应用化学范畴,与他此前深耕的理论化学差异巨大。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带领团队扎进了实验室。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团队成员就用烧杯、量筒等基础仪器反复试验;没有精准的数据分析软件,他们就靠手算、算盘打,将每一组实验数据记录在泛黄的稿纸上,再逐一对比分析。 经过无数次失败,徐光宪团队发现,传统的萃取法虽能分离部分稀土元素,但分离系数低,无法实现高纯度提纯。他们大胆设想,若将多个萃取单元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分离体系,是否能放大分离效果?这一想法在当时被不少同行质疑,因为串联后的体系变量呈指数级增加,控制难度极大。但徐光宪坚信“实践出真知”,他带领团队从单级萃取实验入手,逐步摸索不同萃取剂浓度、酸度、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再将这些数据整合,推导串级萃取的理论公式。 1975年,“串级萃取理论”终于成型,在此基础上研发的“串级萃取法”,彻底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这种方法通过合理设计萃取级数和流量比,能像“筛子”一样精准筛选出单一稀土元素,不仅分离纯度远超传统方法,还将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成本却降低了一半以上。该技术一经应用,我国稀土产业便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前我国只能出口廉价的稀土矿砂,提纯品依赖进口;此后,我国不仅能自主生产高纯度稀土产品,还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主导地位。 徐光宪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稀土技术对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后数十年,他始终致力于稀土理论的完善和技术推广。他编写的《稀土萃取化学》成为行业经典教材,培养了大批稀土领域的专业人才,被学界尊称为“中国稀土之父”。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在科研一线,80多岁时还带着学生开展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因为他始终记得回国时的初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一切研究都要为国家服务。” 从“贫稀土”到“稀土强国”,我国稀土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代科研工作者报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结晶。徐光宪用“从0到1”的突破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如今,稀土已成为我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战略优势资源,而这份优势的背后,是像徐光宪这样的科学家们,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为国家筑起的技术屏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