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能在稀土领域稳居全球之巅,很大程度上得感谢一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正是他从零起步,独创出“串级萃取法”,让中国从“卖原矿”的困境中彻底翻身,成为世界稀土产业的掌舵人。 1980年,徐光宪带队赴法国考察,想去一家稀土工厂学习先进工艺,可在车间门口,却被拦下。法方负责人只留下句:“我们的技术比黄金还值钱,外人想看门都没门。”那一刻,徐光宪和他的团队心里憋着的,不只是尴尬,更是彻彻底底的屈辱。 从那之后,徐光宪就下定决心:别人不教,我们自己造。于是在北京一间普通实验室里,他和团队日复一日地摇动着玻璃瓶,靠最原始的手工方式,一遍遍调整配方、试验分离效果。胳膊肿了、设备坏了,他们也没停下。 看似简单的实验,他们整整做了好几年,数据记录本堆成了一座小山,但徐光宪不是盲目地“拼命试”,他用自己的数学功底,把复杂的萃取过程转换成可计算的模型,终于,他用上千组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个关键规律,为后来的“串级萃取理论”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套理论,中国稀土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它让稀土分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靠经验“碰运气”,而是变成了能精确控制、可大规模生产的科学流程。1979年,这项技术被正式鉴定,其分离效率比旧方法高出十倍,稀土纯度达到了惊人的“4个9”,从那一刻起,中国终于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其实徐光宪完全可以在国外过另一种人生,早在1951年,他就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前途一片光明,但他毅然放弃高薪,冒着被限制回国的风险,带着妻子和一箱科研书籍踏上归途。 回国后,他从核燃料研究到化学理论,一步步积累经验,为日后突破稀土提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正是这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信念,让他在关键时刻敢于迎难而上。 当“串级萃取法”投入实际生产,中国稀土立即在全球市场掀起了波澜,生产成本骤降六成,产品质量却远超西方同行。昔日那些被美日掌控的稀土工厂,接连撑不住倒闭,同时,中国的技术还将污染排放减少了九成,被列入清洁生产的典范。 从那之后,中国不再只是“挖矿卖矿”的角色,而是逐渐建起了稀土全产业链,真正掌握了话语权。 美国后来当然不甘心,烧掉大笔资金想重启本土稀土生产,但受制于高昂成本和技术屏障,始终赶不上中国。直到今天,他们在关键领域依旧离不开中国的高纯稀土。 2008年,徐光宪身着笔挺的西装,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那一刻,他的名字不仅代表一个人,更意味着中国稀土产业站上了世界顶峰。后来他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他的理论被写进国际教材,让全世界都记住了中国科研的力量。 很多人把稀土当作一张王牌,但真正的底气并不只是资源本身,而是那些为技术奋战几十年的科学家,徐光宪用近三十年的扎根与坚持,让中国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科技战中翻盘。 他证明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没有捷径,它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一代代人啃下最硬的骨头,一点一点造出来的。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稀土之父——徐光宪》】
[微风]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能在稀土领域稳居全球之巅,很大程度上得感
芸霄记史
2025-10-18 11:51:19
0
阅读:47
预见未来
少报道!多保护技术和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