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下隧道总长度估计超过500公里,部分深入地下50米,部分地段铺设轨道,并配备了独立的电力与通风系统,很显然哈马斯不足以构建规模如此巨大、功能齐全的地道系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加沙地道的规模早超出了 “抵抗组织自建” 的范畴。这个盘踞地下 50 米、总长度超 500 公里的网络,比伦敦地铁总长还要多出 100 公里,从技术到物资都透着 “多方支撑” 的痕迹,哈马斯更像是整合者而非唯一建造者。 先看这令人咋舌的工程硬指标。以军 2023 年底发现的巨型地道深达 50 米,长度超 4 公里,不仅能用混凝土加固出 3 米高的通道,还真的铺设了轨道系统,大型车辆能直接通行。 更夸张的是地下 70 米处的隐蔽隧道,光加固就用了 800 吨混凝土,独立电力、通风系统一应俱全,甚至储备着能维持数月的食物。要知道加沙常年被封锁,仅靠哈马斯的地下作坊,根本造不出这样的 “地下城市”。 技术来源早已不是秘密。韩国媒体直接点破,哈马斯隧道的部署形态和结构与朝鲜在朝韩非军事区的隧道高度相似。这种技术经黎巴嫩真主党中转传授,解决了深地挖掘的核心难题 —— 加沙虽多粘土易施工,但 50 米深的地质压力下,没有专业技术支撑,随时可能发生塌方。 而轨道铺设、通风系统设计这类精细化工程,更需要持续的技术指导,绝非普通武装人员能掌握。 资金和物资的来路更耐人寻味。以色列情报部门多次指控,哈马斯挪用了外界援助的数百万美元资金和数万吨水泥。卡塔尔等国自 2012 年起提供的数十亿美元重建资金,不少被截流用于地道建设,本应用于铺水管的材料甚至被改造成火箭弹。 高峰时期,近 2500 条走私地道从埃及输送建材,光 “地道税” 就成了哈马斯的重要财源,仅 2010 年前就有超 2 万名巴勒斯坦人靠隧道走私谋生。 更关键的是时间与人力积累。这并非短期工程,早在 1987 年第一次巴以大起义时,加沙就有了地道雏形。2007 年哈马斯掌权后加速扩建,每条隧道平均要两到三年才能完工,500 公里网络的成型至少需要数十年持续施工。 以军发现的 5700 个独立竖井和汗尤尼斯城 240 公里分支网络,显然需要专业化施工团队而非零散人力。 以色列的 “智能围栏” 被轻易突破,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个配备地下传感器和混凝土屏障的防御系统,没能挡住哈马斯从地道潜入。要知道这些进攻性隧道能精准延伸到距埃雷兹口岸仅 400 米的位置,没有精确测绘和工程计算根本做不到。连以军都承认,隧道的规模和精度远超预估,摧毁整个系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说到底,这个地下网络是多方力量交织的产物:朝鲜的技术打底、援助资金的暗度陈仓、埃及边境的走私补给,再加上哈马斯数十年的整合运营。 以军投入钻地炸弹仍难彻底摧毁的现状,更说明其背后的支撑体系有多稳固。把它归因于哈马斯 “一己之力”,显然低估了这场冲突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 信息源:《以防长:已指示以军准备摧毁哈马斯在加沙的所有隧道》央广网
印度媒体称印度派遣军舰到中国家门口去演习了印媒《新闻周刊》(Newsweek)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