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峰,再次直击中国AI行业痛点! 他指出,中国与美国的AI差距并非时间,而是“原创与模仿”的本质差异。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 AI 圈看着挺热闹,大厂小厂都在做模型、谈落地,好像遍地都是机会。 可梁文峰偏偏把这层热闹的窗户纸捅破了:美国那边的 AI 发展,靠的是自己琢磨出的新算法打基础。 我们这边很多时候,是把别人现成的技术拿过来,改改适配国内的实际场景,然后靠这个赚钱。 两者看着都在往前走,可底层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就拿他提的 DeepSeek 来说,这公司没什么大厂撑腰,既没有某腾某阿里那样的海量资源,也没有砸不完的钱,却硬生生做出了个 670B 参数的大模型。 你知道现在 AI 圈的 “潜规则” 吗?之前很多公司做模型,都爱拼参数,参数堆得越大,好像就越厉害。 比如有大厂之前搞的模型,参数直接堆到 1.2 万亿,训练一次光算力成本就花了快 5000 万美元,烧钱跟烧纸似的。 但 DeepSeek 反着来,人家没走 “堆参数” 的老路,而是在架构设计上动了脑筋。 结果呢?他们的 670B 模型不仅性能没掉队,算力还省了一半多,训练一次成本也就 2200 万左右。 这一下就把 “靠原创设计赢过靠资源堆砌” 的道理说透了 ——AI 不是比谁的钱更多,是比谁的脑子更活。 再往深了说,美国的 AI 发展,是从根上往下长。 就像 OpenAI,从 GPT-1 到 GPT-4,每一代模型都有算法上的突破,比如注意力机制的优化、上下文理解能力的升级,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新东西。 2023 年全球 AI 核心专利统计里,美国占了 38%,其中 45% 都是原创性的专利,要么是新算法,要么是新架构,都是能撑起整个行业往前走的 “硬东西”。 咱们这边呢?2023 年 AI 核心专利占比也有 29%,看着不算少,但里面只有 15% 是真正的原创性专利。 剩下的大多是什么?是把别人的算法改改,适配到电商推荐、安防人脸识别这些场景里的应用专利。 不是说场景落地不好,毕竟能赚钱、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事,比如国内电商的 AI 推荐,现在能做到精准推送用户喜欢的商品,转化率能到 3.2%,这在全球来看都不算低。 可问题是,一旦别人的底层算法卡了脖子,或者场景里的需求到了瓶颈,我们就容易陷入 “改无可改” 的困境。 但梁文峰说这话,不是为了唱衰中国 AI,而是想提醒行业 —— 热闹的场景终有挖透的一天,只有原创才能走得远。 梁文峰的话,更像是给行业敲了个警钟。 中国 AI 要想真正跟美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超过去,不能只靠 “把别人的技术用好”,更要靠 “做出自己的新技术”。 现在 DeepSeek 已经开了个好头,证明了小公司也能靠原创做出好模型。 如果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才,能往底层研发上倾斜,用个三五年时间,中国 AI 肯定能跳出 “模仿” 的圈子,走出一条自己的原创路。 到那时候,我们再谈 AI 发展,就不用再提 “跟美国差几年”,而是能说 “我们有自己的东西,而且比他们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