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回溯几个月前,神舟二十号的出征之路满是期待。4 月 24 日那天,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带着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陈中瑞、王杰,接过了空间站值守的 “接力棒”。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一去就是 196 天的漫长驻留,他们还差点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最长纪录。 在轨的这半年里,三位航天员可没闲着。他们前后开展了 4 次出舱作业,7 次载荷进出舱任务,把问天实验舱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全安装到位了,还装了舱外脚限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让后续航天员的舱外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可谁能料到,意外来得这么突然。11 月 5 号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一条消息直接让全网揪心。 消息说,神舟二十号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原计划当天执行的返回任务只能临时推迟。 之前还在倒计时等航天员回家的网友,心里一下就悬到了嗓子眼,评论区里全是 “平安”“一定要没事” 的祈福,大家的担心一点都不夸张。 可能有人觉得,小小的空间碎片能有多大威力?其实这里面藏着致命风险。 现在太空中的碎片早就多到成了 “垃圾场”,根据公开数据,直径大于 1 厘米的太空碎片就有几十万块,直径在 1 毫米到 1 厘米之间的更是超过百万块,更小的微米级碎片甚至数以亿计。 这些碎片看着不起眼,速度却能达到每秒 7 到 8 公里,比步枪子弹快五六倍,哪怕是一颗几毫米的铝制碎片,撞击产生的能量都相当于一颗手榴弹爆炸。 之前国际空间站就吃过这亏,2021 年就被一块微小碎片撞出了个小坑,不得不紧急检查密封舱;美国的 “星链” 卫星也有过被碎片撞击失灵的情况。 神舟二十号的返回舱要穿过大气层,外壳需要承受极高温度和气压,一旦表面被碎片撞出破损,后续返回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失压、隔热失效等致命问题,这也是官方果断推迟返回的核心原因。 航天员们也不是第一次面对突发情况。他们在地面训练时,就模拟过包括碎片撞击、轨道偏离、设备故障等上百种应急场景,每个人都有一套完整的处置流程。 而且返回舱里的生命保障系统有充足冗余,供氧、供水、温控系统都能独立运行 7 天以上,就算推迟几天返回,航天员的生存环境也能得到充分保障。 网友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也不用过度焦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到现在,每一步都走得格外严谨,仅返回程序就做过数十次无人试验和十几次载人验证,应急处置预案更是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 这次官方第一时间通报情况,既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说明情况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现在全国人民都在盼着航天员平安归来,而中国航天团队肯定在争分夺秒排查情况、制定新的返回方案。 从 4 月接过值守棒到 11 月准备返回,神舟二十号乘组用 196 天的坚守交出了圆满答卷,背后是中国航天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 的严谨态度。 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传来神舟二十号重新确定返回时间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