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

萧兹探秘说 2025-10-17 16:51:22

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她直指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在多个领域占比过半,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是对现有成果的修修补补。 问题的根子藏在评价体系的“指挥棒”里。现在高校、研究所评职称、拿经费,顶刊论文就是硬通货,发一篇Nature能拿重金奖励,还能直接晋升。这种导向下,谁还愿意耗上十年八年啃硬骨头? 大家都盯着国际热点扎堆,找个成熟的研究方向调调参数、优化优化数据,三五个月就能出成果交差。就像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领域,咱们的论文占了全球近半,可仔细一看,全是在别人搭建的框架里打转,没几个能跳出既有体系的新东西。 诺奖的尺子从来不是这么量的。人家评奖只认“从0到1”的突破,不管你发在什么期刊、数据多漂亮。2022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三位科学家,靠的是量子纠缠的理论奠基,当年的论文也没发在顶刊;屠呦呦能获奖,关键是她在青蒿素研究里走出了全新路径,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方法做优化。 可咱们的科研生态里,这种“没先例、高风险”的原创课题,申请经费时大概率被刷,毕竟评审们更爱“看得见成果”的项目,没人敢为可能失败的探索买单。 这就造成了个尴尬局面:咱们有全球最多的工程师和博士,科研经费也年年看涨,可成了“科研界的高级代工”——别人搭好理论架子,咱们负责往里头填数据、做应用。量子通信领域咱们发射了墨子号卫星,锂电池产业规模世界第一,可这些应用成就的理论根基,都是国外科学家奠定的,自然拿不到诺奖。 更要命的是,长期跟风让咱们丢了话语权,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中国学者去的不少,但能站上主席台做主旨报告的没几个,只能在台下递名片,规则制定根本插不上话。 现在虽说开始改了,北大试点把项目周期延长到三年,国家基金委也加了原创导向的资助类别,可积习难改。 要是评职称还盯着论文数,科研人员照样不敢冒险;要是经费还往“短平快”项目上倾斜,冷门的基础研究还是没人碰。邹晓冬提过,科研要多搞多元化团队,甚至提升女性科学家比例,其实核心就是要打破“唯论文”的单一评价逻辑,给不同类型的探索留足空间。 说到底,邹晓冬的批评是剂清醒针。科研拼的不是流水线产量,是敢闯无人区的勇气。要是一直抱着“跟跑”的心态,就算论文堆成山,也出不了能改变世界的成果。 现在该明白,真正的科研自信,不是在别人的赛道上拿第一,而是自己开辟一条新赛道——这才是诺奖想看到的,更是中国科研该有的样子。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 《诺奖评委:“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