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提到继母朱枫,85岁的阿菊声音依旧冷硬:“我不想再提她。”一句话,让人心头

笑蓝说 2025-10-17 15:55:03

那天,提到继母朱枫,85岁的阿菊声音依旧冷硬:“我不想再提她。”一句话,让人心头一紧。   2005 年台北阿菊家,抽屉被拉开时带起一层灰。   85 岁的阿菊颤着手摸出张合影,照片里朱枫笑着教她握笔。   照片边角沾着泪痕,背后压着张泛黄的纸 ——1950 年的遗体认领申请表。   表上 “申请人” 栏只写了个 “王” 字,就被揉皱压在抽屉最底层。   她听见门外朱晓枫的声音,赶紧把东西塞回去,脸色瞬间变冷。   1943 年宁波朱家,朱枫握着阿菊的手教写字。   “字要写得端正,做人也要堂堂正正。” 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墨迹。   那时阿菊刚失去生母,朱枫把她接回家,每天教她读书、做针线。   有次阿菊生病,朱枫守了她三天三夜,喂药、擦身从没抱怨。   阿菊总说 “继母比亲妈还好”,这话她记了很多年,直到 1950 年。   1949 年香港,朱枫把阿菊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继母,我生了宝宝,您来台湾帮我带吧。” 字里行间满是依赖。   华东局同志拿着台湾布防图:“需要有人传递情报,你有亲属在台,最安全。”朱枫想起阿菊小时候的模样,又想起金门作战的受挫,最终点了头。   出发前她买了块花布,想给阿菊的孩子做件小衣服,藏在行李箱最底下。   1949 年 12 月台北阿菊家,清晨的阳光照进厨房。   朱枫系着围裙煎蛋,阿菊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笑,伸手要她抱。   “继母,您真好,比我先生还细心。” 阿菊端着牛奶走过来,眼里满是感激。   每周六朱枫出门 “买东西”,阿菊都会让她带块孩子爱吃的糕饼。   她从没问过朱枫去见谁,直到有次看见朱枫把糕点盒交给陌生男人。   1950 年 1 月,阿菊在洗衣篮里发现张碎纸。   纸上有模糊的 “舟山”“机场” 字样,是从朱枫外套口袋里掉出来的。   她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丈夫王朴说 “最近在抓共匪情报员”。   当晚她把碎纸偷偷藏进首饰盒,没敢告诉任何人 —— 她不信朱枫是坏人。   几天后朱枫说要回香港,阿菊没挽留,只塞了包孩子的胎发让她带在身边。   1950 年 2 月,王朴从警局回来,脸色铁青。   “朱枫是共匪,被抓了!” 他把阿菊的首饰盒翻出来,找到那张碎纸。   阿菊瘫坐在地上,哭着说 “不可能,继母那么好”,却被王朴扇了耳光。   “再提她,我们全家都得死!” 王朴把碎纸烧了,还逼阿菊写撇清关系的声明。   夜里阿菊偷偷填了遗体认领申请表,却在王朴的监视下没敢交出去。   1950 年 6 月 10 日,台北的枪声隐约传来。   阿菊抱着孩子躲在窗帘后,看见街上警车呼啸而过。   她知道那是去刑场的方向,眼泪止不住地流,却不敢哭出声。   王朴把她锁在房间里,直到天黑才开门,警告她 “不许再想朱枫”。   那天晚上,她梦见朱枫笑着给她梳头,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   1960 年,阿菊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个小布包。   是朱枫当年留下的,里面装着给孩子做衣服的花布,还有半块糕饼。   她把布包藏进衣柜深处,每年孩子生日都会拿出来看一眼。   王朴从没过问,或许是忘了,或许是不愿再提那段往事。   阿菊看着花布,心里默念 “继母,我对不起你”,却没勇气说出口。   2005 年,朱晓枫离开后,阿菊把合影贴在胸口。   她想起朱枫教她写字的模样,想起那些年的相处时光,眼泪又掉了下来。   第二天她把申请表和合影交给潘蓁,轻声说 “帮我还给她女儿”。   潘蓁看着这位老人,终于明白她当年的无奈 —— 不是无情,是不敢有情。   后来正是这张申请表,帮朱晓枫更快确认了朱枫的骨灰。   如今,宁波烈士陵园的朱枫墓碑前,多了束白色菊花。   花里夹着张纸条,没写名字,只写着 “对不起,当年没敢认你”。   朱晓枫知道这是阿菊送的,却没说破,只把纸条和母亲的照片放在一起。   阿菊在几年前去世了,临终前让子女把那包花布和胎发送到了陵园。   历史的风轻轻吹过,仿佛在诉说着两个女人跨越时空的和解,和那个时代的无奈。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风筝》大结局向她致敬,潜伏后的归家之路她走了60年)

0 阅读:98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