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 凶手家属当时的做法绝对有高人指点 既没有主动沟通,也没有道歉,而是 等庭审上被要求严惩时才下跪求原谅 事发半年,你敢信?被害人妈妈说,别说赔偿了,连句正经道歉都没收到过。她抱着女儿的玩具哭了半年,对方家属倒好,事发时跟没事人似的,连面都不露。 结果今天庭审,一听说要判严惩,这家人突然就扑通跪下求原谅,早干嘛去了?要是真心认错,半年前怎么不找家属聊聊?现在看情况不对才急着补救,这哪是认错,分明是怕了! 这种见风使舵的道歉,谁能心软啊?不过是想靠眼泪换转机,可被害人家属的痛,哪是这迟来的一跪能抹平的? 这一跪,跪得太假,跪得太敷衍,更跪得让人心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真心忏悔,分明是算准了“道歉求饶”在庭审上的最后一丝可能,想靠着这廉价的姿态博一个“认罪悔罪”的从轻情节。他们算准了法律会考量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却算漏了人心的分量,算漏了时间早已把被害人家属的伤口撕得鲜血淋漓。 事发当天,当被害人的生命永远停在那个瞬间,当家属疯了一样赶到现场,承受着天塌下来的痛苦时,凶手家属在哪里?他们躲在暗处,或许还在盘算着如何脱罪,如何撇清关系,连一句“对不起”都吝啬得不肯说。被害人妈妈抱着女儿没来得及洗的衣服,摸着孩子留下的书本,无数个深夜在空荡的房间里崩溃大哭时,凶手家属又在哪里?他们过着安稳日子,仿佛这场悲剧从未发生,仿佛逝去的生命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 半年啊,整整一百八十多个日夜!被害人家属在痛苦里挣扎,在回忆里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在刀尖上过日子。他们不是没有等过一句道歉,不是没有盼过对方能拿出哪怕一丝诚意,可等来的却是对方的冷漠回避,是事不关己的沉默。直到庭审现场,当检察官列出铁证,当法官提及“严惩”二字,这家人才如梦初醒,才想起要低头下跪,要声泪俱下地求原谅——这哪里是悔悟,这分明是恐惧到极致的应激反应,是想踩着被害人家属的痛苦,为自己的亲人换一条“生路”。 更讽刺的是,这种“跪地道歉”早已不是个例。这些年见过太多类似的场景:平日里对受害者家属避而不见,对自己亲人的恶行视若无睹,一旦到了法庭上,一旦听到可能面临重刑,立刻切换“忏悔模式”,哭天抢地、下跪磕头,把“认错”演得比电视剧还逼真。可他们忘了,道歉的核心从来不是姿态,而是诚意;忏悔的关键从来不是眼泪,而是行动。 如果真心愧疚,事发后第一时间就该主动登门,哪怕被家属打骂,也要把歉意送到;如果真心想弥补,就该尽己所能承担责任,而不是等到庭审才想起“下跪”这一招。这种“临时抱佛脚”的道歉,就像寒冬里递过来的一杯冷水,不仅暖不了人心,反而更让人觉得刺骨的凉。被害人家属的伤痛,是失去亲人的永别之痛,是再也见不到的思念之苦,是连呼吸都带着疼的绝望——这哪里是一跪就能抵消的?这迟来的歉意,比不道歉更让人恶心! 法律或许会考量被告人的悔罪表现,但人心的天平,从来不会偏向这种虚伪的“表演”。凶手犯下的错,需要用法律来严惩;而凶手家属的冷漠与投机,也该被所有人看清。他们跪的不是被害人家属,不是逝去的生命,而是自己害怕承担后果的心;他们求的不是原谅,而是能从轻发落的侥幸。 这种把道歉当“工具”,把眼泪当“武器”的操作,不仅侮辱了被害人家属的感情,更践踏了“忏悔”这两个字的重量。真诚的道歉,从来不是等到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而是发自内心的愧疚与担当。可惜,有些人直到最后,都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现在看来凶手家属当时的做法绝对有高人指点既没有主动沟通,也没有道歉,而是等
三事堂
2025-10-16 21:03: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