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族制度14万华人也逃不掉?2027年的普查中国人靠职业定身份 2025年

红雯看国际 2025-10-16 17:59:15

印度种族制度14万华人也逃不掉?2027年的普查中国人靠职业定身份

2025年10月,印度政府的一项决定把种姓制度这根“老藤”又往社会架构里缠了一圈:他们要在2027年3月前完成全国人口普查,重点不只在“人头”,而是打算给每个人重新贴上种姓标签。

这不是开历史倒车,是倒退了快一个世纪。

要知道,印度上一回给人登记种姓,还得追溯到1931年,当时英国人还在统治。如今,印度宪法早就明文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次普查又把它从历史缝里翻了出来。

而这一次,14万在印华人,也被悄悄卷进了这场“标签风暴”。

说到底,种姓制度这玩意,说穿了,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分工明确”,而是为了“等级明确”。

根据最《摩奴法典》,人被分成四种: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

再往下,就是连门都进不了的“不可接触者”,听上去像分职业,其实是分命运。

问题是,制度一旦固化,就像钉子砸进了地板,哪怕你把锤子收了,钉子还在那儿。英国人后来也发现这事不对劲,但已经晚了。

现在的印度政府,把这块“带钉子的地板”又掀起来了。

这次普查,背后可不只是“统计数据”那么简单。它和印度国内一种正在抬头的思潮有关——印度教民族主义,简单说,就是想通过“宗教认同”来统一国家认同。

这种逻辑看起来“一锅炖”,但问题是,锅里不止印度教徒,还有穆斯林、基督徒、锡克教徒,还有14万说着中文、吃着饺子的华人。

这些人,怎么分种姓?政府没明说,但有消息传出,对非印度教群体,划分标准可能是“职业”和“财富”。

这就有点“以貌取人”的意思了。

相当于说,在印度开大公司、做国际贸易的华商,可能会被归为“吠舍”,也就是商人阶层;而那些在工厂打工的普通华人,或者是从事物流、厨师、服务员等体力劳动的,恐怕会被划进“首陀罗”;

更糟的是,如果有人从事皮革、捕鱼等印度传统观念中“不洁”的行业,甚至有可能被贴上“达利特”标签——也就是“贱民”。

这不是危言耸听,过去就有例子。

孟买的早期华人皮匠,喀拉拉邦的华人渔夫,甚至被当地人称作“Chinava”(带有贬义的称呼),他们就是在“种姓思维”下,被默认为“低人一等”。

换句话说,即便你是外国人、不是印度教徒,也逃不脱这张“社会等级网”,而且,这次是政府亲手织的。

种姓制度之所以顽固,是因为它不仅写在纸上,更写进了人心里。

哪怕宪法写着“人人平等”,但在很多人眼里,“你的姓、你的职业、你的出身”就能决定你值多少钱、配和谁吃饭、谁可以娶你。

这次普查,明面上是为了“更精准地制定福利政策”,但翻开背后那层纱,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不是另一次“身份清算”?是不是在把本就碎裂的社会结构再次划出一道道隐形的墙?

而对在印华人来说,这墙可能比别人更高一点。

相比本地人,他们缺乏社群网络,语言上也不是完全无障碍。虽然有些人经济条件不错,但在“种姓+宗教”这两道门槛面前,财富也不是万能钥匙。

有些家庭甚至已经开始担心: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区别对待?工作机会会不会被隐性筛选?婚姻市场会不会直接被排除?

更现实的是,在一些地方,英语流利程度、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也成了“种姓地位”的替代判断标准,这种“现代版标签”,看似文明,其实更阴柔。

而这背后的政治考量也不难猜。

2024年,印度大选再度让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扩张,他们需要一个“统一标签”来凝聚支持。这时候,种姓成了最方便也最熟悉的工具。

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能在你身上贴上一个身份,然后告诉你:你属于哪里,你该做什么。

只是,这种“分类系统”真能让国家更团结吗?

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当社会开始用“出身”代替“能力”,用“标签”代替“尊重”,最后受伤的不只是少数群体,而是整个国家的公平根基。

2027年这场普查,是印度制度的一次大检阅,对华人来说,更是一场无法选择的身份冒险。看似一张表格、一个登记选项,实则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他们在这个国家能不能被平等对待,有没有机会向上流动。

这场“新种姓运动”,让人看清一个现实:在印度,种姓从来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而对14万在印华人来说,身份选项可能只有一个:被动接受。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某人

某人

3
2025-10-16 18:43

难怪阿三拼命往外跑,在国内没希望。

红雯看国际

红雯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