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在浙江大学授课,遇到了一个来自巴东的学生,陈行甲问他的名字以及名次,很激动的和这名男生交流。 那个夜晚的浙大走廊,一声怯生生的“陈书记”让时间瞬间倒流。男孩手指紧张地蜷缩,眼里闪着光,像山间清晨的露水。陈行甲转身那一刻,表情从惊讶到狂喜只用了一秒钟。 男生的声音带着哭腔,断断续续说出自己的来历:“陈书记,我是巴东的,全县第五名考来的浙大。” 话音刚落,眼泪就顺着脸颊往下淌,再也绷不住。 陈行甲一把将男孩拉到身边,双手紧紧扶住他的肩膀,目光在他脸上反复打量。这个曾经的县委书记,此刻眼里也泛起了泪光,声音都有些发颤。 巴东,那片他曾倾注心血的土地,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读书几乎是唯一的路,他比谁都清楚这份不易。 在巴东任职时,他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光是山路就走了不下几万公里。看到破旧的校舍,他牵头推动危房改造,让孩子们有了安稳的课堂。 遇到因贫辍学的孩子,他总会想方设法联系资助,一遍遍叮嘱“读书才能改变命运”。那些年,巴东的义务教育巩固率从不足85%提升到98%以上。 男孩或许就是当年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他记得家乡学校的变化,记得老师说“要像陈书记希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这些话成了求学路上的动力。 “家里都还好吗?镇上的中学现在怎么样?” 陈行甲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全是关于巴东的近况,像在打听自家的事。 男孩一一应答,说现在村里通了柏油路,学校有了新的实验室,再也不用走两小时山路上学。这些变化,都藏着陈行甲当年的身影。 交谈间,陈行甲抬手拭去男孩眼角的泪,又拍了拍他的后背。这个动作里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巴东的未来正在这代年轻人身上生长。 周围路过的师生停下脚步,没人上前打扰。大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联结,是官员与百姓最真挚的情感共鸣。 有人悄悄拍下这一幕,传到网上后引来无数点赞。网友说“这才是百姓记挂的好官”,还有巴东老乡留言“陈书记从未离开我们”。 真正的政绩从不在报表里,而在百姓的口碑中,在走出大山的孩子眼里。陈行甲用真心换真心,才换来了这声穿越山海的“陈书记”。 如今的陈行甲虽已离开官场,但他在巴东种下的种子,正在以最动人的方式生根发芽。这棵苗长成了浙大校园里的参天小树,挺拔又茁壮。 男孩最后说毕业后想回湖北,为家乡做些事。陈行甲用力点头,眼里满是期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带着热忱奔向那片土地。 走廊的灯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一刻,过去与现在重叠,奉献与传承延续,温暖得让人动容。陈行甲访谈录 馆长陈行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陈行甲在浙江大学授课,遇到了一个来自巴东的学生,陈行甲问他的名字以及名次,很激动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0-16 13:53:17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