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挨着俄罗斯的国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这个公约可是 1999 年生效的重要国际协议,专门禁止杀伤人员地雷,到现在已经有 164 个缔约国了,如今却被俄罗斯周边这几个国家集体 “甩在身后”。 为啥? 事情的导火索要从2025年3月说起。 当时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四国防长就一起发了声明,说打算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理由是“现在安全环境太不稳定”,还有“俄罗斯带来的持续威胁”。 紧接着到了7月,芬兰也正式通知联合国,说2026年1月起就不再履行公约义务了,就连乌克兰也跟着在7月15日宣布暂停履行公约里的义务。 这一连串动作显然不是巧合,立陶宛外长布德里斯就透露过,这五个国家早就针对退约的事“密集讨论过”,而且都觉得这么做是“保卫国家、人民还有北约每一寸领土”的必要办法。 波兰甚至已经计划要生产100万枚杀伤人员地雷,而立陶宛也专门预留了8亿欧元的专款,就用来生产地雷。 看得出来,这些国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通过恢复使用地雷,来加强北约东翼的防御,尤其是为了应对俄罗斯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 这些国家密集退约的背后,核心原因其实藏在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深层担忧里。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俄罗斯本身就没加入《渥太华禁雷公约》,还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地雷,这让周边这些国家明显感觉到“自己处在不对称的劣势里”。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直言,俄罗斯不受公约限制,可乌克兰的防御手段却被绑住了手脚,这也是乌克兰决定退约的重要原因。 更让东欧这些国家不安的是,俄罗斯已经在加里宁格勒和白俄罗斯部署了像TOS-1A温压火箭系统这样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能快速清除雷场,这无疑让边境的紧张局势又升级了不少。 在北约东翼的这些国家看来,地雷是“成本最低、效果又最直接”的防御手段,芬兰国防部长安蒂·哈卡宁研究过俄乌战场的情况后就得出结论:地雷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防御武器”,能有效拖延敌方的进攻速度。 除此之外,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逐渐减少的趋势,也让这些国家心里越来越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才选择“自己主动加强防御”,想靠着地雷在边境构建起一道“钢铁防线”。 可这一连串退约决定,很快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不小的争议。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都明确表示“非常担忧”,还指出地雷会对平民造成长期伤害,而且排雷的成本特别高——每平方公里的排雷费用就需要30万到100万美元。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地雷伤亡的人数超过5700人,其中84%是平民,儿童占比更是接近40%。 更严重的是,这种退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要是有更多国家跟着效仿,《渥太华公约》的权威性就会被严重削弱,地雷的使用说不定会再次泛滥。 俄罗斯这边也已经暗示过,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很可能让欧洲陷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里。 另外,退约这事还暴露了北约内部的裂痕,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西欧国家还在坚守公约,反对使用地雷,可东欧国家却觉得这是关乎“生存的问题”,这种分歧很可能会削弱北约的凝聚力,让欧洲在应对俄罗斯的时候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 其实五国退约这件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欧洲安全格局的深层困境——靠地雷构建的“防线”,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相反,这种做法可能会加剧双方的不信任,让冲突升级的风险变得更高。 就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的那样,退约很可能会摧毁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在禁雷上付出的努力。 真正的出路,其实在于通过多边对话重新建立互信。 中国一直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也倡导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对欧洲来说,接下来怎么在防御需求和人道主义原则之间找到平衡,怎么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会是未来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说到底,五国退约这件事,算是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既反映出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对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也暴露了国际军控体系的脆弱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怎么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怎么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解决争端,这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课题。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挨着俄罗斯的国家集体搞
洛风阐社会
2025-10-16 11:5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