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上表现活跃的买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当前与未来的走势如何。 不出意料的,优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地被央企、国企,以及少量的优质民企拿下,上述企业是市场疲软时期的“定星盘”,实力雄厚、出手很少落空,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冷热不均,土地市场更是明显,国企和央企能够保持住市场的信心,将资金汇聚在少数的“安全区”已属不易,简单的形容国企、央企接盘输血给地方并不准确,市场活力也是关键指标。 一半城市的土地市场零成交,一半百强房企今年未拿地,再结合今年以来50家上市房企,仅上半年就少了超900亿净利润来看,摆脱“历史高拿地”和“低利润项目”,有效减轻偿债压力才是关键。 逆势大规模拿地,还得看央企、国企 央企、国企挑大梁,在民营企业于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实力快速增长、频频出圈的当下,在房地产市场,央企、国企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是拿地的绝对主力。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企、央企拿地的金额占据全国近7成份额,头部房企的拿地同比涨幅多在40%以上。 同为不差钱的国企、央企,虽然出手的主体数量少了,但竞争烈度并未降低,以北京9月末的两宗地块为例,9家房企举牌争夺超过300轮,最后的溢价率接近40%,创下今年的北京新高。可见,对优质地块的精准投资,一直存在。 土地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有质量的土地成交,大多集中在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土地出让前10强的城市,宅地出让金合计占去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份额。深圳意外滑落出十强,也有部分有地方国资托底的低线城市进入了卖地强20强,比如江苏的南通和镇江。 不光是深耕房地产市场的国企、央企,其他产业领域的国企、央企也在下场,市场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形——有实力的拿地企业,自然是越多越好。 只是,这批土地市场上的新面孔,说不定数年后就成了抛售项目的主力,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国企、央企集中出售手里的房地产项目。 民企拿地愈发谨慎,该出手时也出手 今年的土地市场上,仍有民营企业的身影,但出手频率和出手力度都小了很多,拿地榜前25强里,民企的数量不足10家,入选的邦泰、大华、金帝等也不是最顶尖的民营房企。 并非民营房企对热点城市的优质地块缺乏兴趣,而是对手(央企、国企)实力强劲,而自身也受限于当前的资金与发展计划。 于是土地市场上再度上演“强者恒强”与“两极分化”,头部国企和央企在核心城市、市场表现较好的城市继续补仓,其中不乏大手笔,而大部分民企保持沉静,默默消化手里的存量土地和项目。 已经进入2025年的第4季度,尚有近一半的销售百强房企一块地未拿,而按照惯例,前三个季度保规模、保利润,第4季度查漏补缺,以“谨慎”“求稳”“收缩”为主,可见今年的土地市场,即便对成交金额和交易量可以放宽指标,交易群体的缩水和严重分化,对市场稳定发展而言并非好事。 仅16家房企拿地超百亿元,头部房企家里的“余粮”也不多了。 拿地的数量与金额,考验的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实力、市场去化能力和管理能力,优质土地资源仍在流入市场,但不能只是以部分自顾不暇的“老面孔”来支撑。
上面是怎么用新房刺激那些有钱人买房。就是靠提高品质,把新房盖的和现在的二手房差距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