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韩企掏出215万亿“援美”,被中国商务部直接拉黑 一脚踏进美国,一脚踩空中国,韩企这回踩了雷。 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官宣:对韩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的5家美国子公司,实行“反制措施”,禁止中国境内任何组织或个人与其开展交易与合作。 一句话:全面拉黑,原因很明确,韩华海洋深度参与了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还把215万亿韩元投进了美国造船业,试图“联美制中”。 韩华海洋,这家韩国造船巨头,突然间变得“美国优先”了。 它不仅高调加入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还砸下215万亿韩元,收购了美国费城造船厂,接下美国海军维修订单,直接把美国船厂当作“第二战场”来经营。 为什么这么冲?说白了,是韩华自身“扛不住了”,连续两年亏损,差点被市场边缘化,直到2025年全球航运市场回暖才翻身,现在它赌的是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红利,想靠军工单救命。 可问题是,这条“美国制造”的船,真的能载得动一个韩国企业的未来吗?韩华这波操作,不只是生意,更像是一场带有政治色彩的押注,而押错边的代价,才刚刚开始显现。 韩华海洋的造船产业链大幅度依赖中国,如果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持,韩华的整体造船成本将上涨10%左右,利润空间直接被压缩。 这不仅仅是让韩华“吃点亏”,更是点准了美国“重建造船业”计划的软肋:原材料依赖中国,尤其是稀土。 那可是高端军用船舶绕不开的关键资源,中方这招,既限制了韩华,也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链的一段血管,可谓“一箭双雕”。 从当前中美博弈和中国的反制策略来看,中方对企业的反制并不是“全盘拉黑”,而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精准打击,主要针对那些实质性参与美国对华遏制行为、特别是触碰中国核心产业或安全利益的外企。 未来可能面临类似反制的企业,可能集中在以下几类: 这些企业如果被发现向美国政府提供对华不利的信息、数据、技术支持,或直接参与调查、制裁机制中,极有可能被点名反制。 如东京电子、尼康等与半导体制造设备相关的公司,近年来配合美国出口管制,限制对中国的EUV/DUV设备出口。 荷兰ASML,屡次被美国政府施压,限制对中国企业出口光刻机,尽管ASML态度较为谨慎,但若配合美国进一步限制中国成熟制程设备,也可能被纳入中方反制视野。 还有一些企业一边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一边积极参与美国“去风险”或“脱钩”战略,属于“两头通吃”的典型,容易成为中方“敲打”的对象。 苹果公司虽然目前未被直接“反制”,但其加速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印度、越南,并配合美方部分技术限制,已引发中国市场和政策层的高度关注。 特斯拉在华建厂、销售成绩斐然,但近期在美国频繁参与国防、芯片等领域的政策辩护,若未来卷入对华遏制行动,也可能面临政策风险。 在AI芯片、云计算、大模型等领域,受美方出口管制指令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英伟达的高性能GPU被美国列为禁运产品。 通用电气与雷神技术在军工、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具有关键地位,部分业务涉及中国制造或合作,如果参与对华限制机制,可能成为中方反击目标。 有类企业的行为与韩华海洋类似,主动参与美国的“产业回流计划”,试图借美国政策红利重建产业、同时削弱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台积电尽管在中国大陆有工厂,但近年来配合美方在亚利桑那设厂、对华芯片出口设限,其战略走向正被中国密切关注。 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长期立足,必须明白一个现实:在中美博弈升级的大背景下,保持中立和市场逻辑,才是最安全的“护身符”。 韩华这次“援美”,可不是韩国政府主导的行为,但问题在于,企业的决定,也能牵连国家。 韩国总统室已经坐不住了,第一时间启动了与中方的经贸磋商机制,试图为企业止损,但这就是现实:在中美大国博弈的夹缝里,只要你选边,就别指望两头通吃。 在中美之间,谁是“金主”,直接影响企业的态度,中国市场体量巨大,无论是电动车、手机、半导体、奢侈品还是工业设备,中国都是全球第一或第二大市场,放弃中国等于放弃未来。 尽管美国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但美国政策回报不稳定,这些政策往往随政权更迭而调整,企业很难获得长期保障。 企业若要“吃饭”,就不能轻易违逆中国市场基本面,对韩国来说,最怕的不是失去订单,而是被迫选边站队,一旦选错,不仅企业受损,整个国家的产业链安全都会受到牵连。 韩华海洋的这笔“援美”投资,或许能赢得特朗普一句“好伙伴”的称赞,但失去的,是中国市场的信任。 在当前舆论环境下,企业的政治立场往往会被消费者放大审视,一旦被贴上“亲美”或“配合制裁”的标签,往往会引发市场层面的“冷处理”甚至抵制。 企业往往要在“品牌安全”与“市场利益”之间不断权衡。 信息来源:中方决定反制!这五家公司,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光明网
赵少康这下捅到了马蜂窝,赵少康为了力挺郝龙斌,竟然把网上的对郝龙斌不利的假消息说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