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肯定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你把中国的稀土吹得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不早点打这张稀土牌,而是到今年才打出来呢。德国媒体的这篇文章做了解释,过去几年,中美博弈的一个隐秘战场,隐藏在看似不起眼的两种气体与金属之间—氦气与稀土。 表面上看,美国通过半导体和能源技术“卡脖子”;但在资源维度上,中国握有对美最致命的反制工具—稀土金属。只是,直到最近,中国才真正有底气亮出这张王牌。原因很简单:氦气枷锁被打碎了。 长期以来,中国虽然占据全球稀土供应的主导地位,但无法随意挥动这把“刀”。因为在另一端,氦气—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氦气不仅是气球里的填充物,更是高科技产业的隐形基石。它是芯片光刻机的冷却介质,是量子计算机与MRI设备的核心材料,也是火箭发动机测试与低温实验的必要条件。 直到2022年,中国95%的氦气都依赖进口,而美国垄断了大部分供应链。这意味着,只要中国敢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就能以氦气封锁反制—“一刀换一刀”,中方必须谨慎。 2020年后,中国痛定思痛,启动了一场低调但意义深远的“氦气独立行动”。在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等地,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央企相继建设氦气提取装置,与天然气开采项目联动发展。到2023年底,中国氦气年产能突破70万至80万立方米,实现了从“几乎为零”到“全球5%”的跨越。 这一突破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技术上的。中国科学院将“氦气提取与纯化”技术列为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评价其“打破美国长期技术垄断,确保中国氦资源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与俄罗斯、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合作,重塑进口格局。到2024年底,从美国进口的氦气占比降至5%以下—这意味着,美国最后的能源牵制点失效。 失去了氦气的战略掣肘后,中国终于能“以稀土制衡美国”。2025年初,中国宣布新的稀土出口限制—任何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都将受到管控。这让美国高科技产业瞬间感到“供应链被掐”。 尽管特朗普政府威胁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以报复,但事实上,这已无法改变中美产业力量的根本失衡。美国依旧依赖中国在稀土磁体、永磁电机、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核心供应,而中国已在氦气、半导体装备、能源材料上实现基本自足。 正如法国学者阿尔诺·贝特朗(Arnaud Bertrand)所言:“权力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制裁体系中“予取予求”,是因为它掌控了他国的关键节点。如今,中国正系统性地消除这些节点—从芯片到氦气,从5G到医药,从能源到原材料。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转化为一个“可制裁者”—具备独立反制的产业能力与资源底气。贸易战的本质,从来不是市场的纷争,而是主权的延伸。 氦气的独立,并非一场能源工程,而是国家战略自主的象征。只有当氦气锁链被解开,中国才真正有资格在稀土问题上“出手”,这不仅是经济反制,更是工业文明体系的回击。
在美国制裁之下,一些国际芯片巨头不能向中国出口芯片;可在中国的制裁下,这些国际芯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