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爽联合国发声:反对"危害人类罪"政治操弄,双标争议引热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

丁哥分享 2025-10-15 08:52:56

耿爽联合国发声:反对"危害人类罪"政治操弄,双标争议引热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14日在联大六委“危害人类罪”议题发言,明确提到这一罪名的定义应基于全面考察国家实践,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同时直指其概念“屡遭政治操弄”,呼吁反对双标。 近年来“危害人类罪”相关国际争议案例梳理 1. 2022年俄乌冲突中的相关指控: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及部分国际组织多次指控俄方在冲突中涉嫌犯下“危害人类罪”,涉及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攻击等问题,并推动国际刑事法院展开调查。俄方则坚决否认,认为这些指控是西方出于政治目的的抹黑,同时反指西方对乌提供武器、煽动冲突,间接造成平民伤亡,存在双重标准。 ​ 2. 2019年也门局势相关讨论:也门内战持续期间,联合国人权机构曾发布报告,指出冲突各方(包括也门胡塞武装、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等)均可能涉嫌实施“危害人类罪”,如袭击民用设施、阻碍人道主义救援等。但由于沙特等国与西方的盟友关系,部分国家对相关指控的态度较为模糊,未积极推动实质性追责,引发关于“双标”的争议。 ​ 3. 2018年缅甸罗兴亚人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曾发布报告,指控缅甸军方在罗兴亚人聚居区实施的大规模暴力行为构成“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缅甸政府否认指控,认为军方行动是针对恐怖主义的“清剿”。此后,部分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制裁,但也有国家认为应尊重缅甸主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各方在是否应将事件定性为“危害人类罪”及如何追责上存在明显分歧。 这些案例中,各方对“危害人类罪”的适用场景、证据认定及追责方式往往因政治立场、国家利益不同而产生争议,也凸显了耿爽提及的“定义需凝聚共识”和“反对双标”的现实意义。 这番表态在国际议题讨论中激起不小波澜,网友的争论焦点也各有不同。有人认同中方观点,觉得部分国家确实常把“危害人类罪”当作政治工具,对自己和他国采用不同标准;但也有声音疑问,“凝聚共识”具体该如何推进?不同国家对罪名的理解差异较大,能否找到统一的界定原则? 还有人关注,此次中方发声后,其他国家会如何回应?联合国层面在“危害人类罪”的定义和适用上,会不会出现新的讨论方向?目前相关话题已在外交领域引发关注,不少人在等后续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动态。

0 阅读:21
丁哥分享

丁哥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