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世界从未如此迫切读懂“何以中国”】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

环球网 2025-10-15 06:40:25

【#环球时报社评#:世界从未如此迫切读懂“何以中国”】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汇聚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共同探讨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文明对话面临挑战的今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也在不断增强,世界从未如此迫切地希望读懂中国。

2023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这一论述阐明了中国学的深刻意义,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本届大会设置主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议题涵盖了中国学研究的多个关键维度,从学术层面贯通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体现了整体性的文明视野,也向世界传递了新时代中国建构主体性知识体系的自觉和努力。

中国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勃兴,反映了世界认识中国的需求与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汉学研究主要关注历史中国,以文献和古代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中国学则将研究范围从“历史中国”扩展至“当代中国”,从“文献的中国”转向“实践的中国”,从“他者的中国”转变为“主体的中国”。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今天,中国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通往现代化的一种道路和方法。在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中国成为“像磁铁一样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中国学的兴起,正是世界重新发现中国、理解中国、借鉴中国的重要标志。这种发现和理解不再局限于“东方学”式的他者凝视,而是基于平等对话的文明互鉴。

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都需要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学,并以此指导该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回顾世界史,西欧、俄罗斯、美国等都是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建立起关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性。例如,美国学从二战期间开始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成熟,其标志就是现代化理论的出现。以现代化理论为标志,美国拥有了自我认知和表达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国学的文明主体性在于,中国的发展经验无法用西方既有理论框架简单概括。要真正理解中国,就必须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叹,近6000年人类历史上出现的20多个文明形态中,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相互关联的特质既是读懂中国的钥匙,也是中国树立自信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文明多样性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形态。唯有摆脱单一叙事的桎梏,才能真正以多元视角理解中国之于世界的建构性意义。

世界中国学作为超越传统汉学与区域中国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全球对中国的认知体系。这种学科拓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知识生产体系中,偏见性认知曾导致严重误解——19世纪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便与失真的中国知识传播直接相关。如今,世界中国学通过跨学科方法与全球视野,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理解中国的客观框架,正逐步消解旧的“霸权—知识”结构带来的认知偏差。

作为一场文明对话的实践,世界中国学大会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大会的持续举办,显示了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参与全球知识体系建构的决心。在人类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大会所包含的开放包容的对话精神尤为可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且正在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

0 阅读:3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