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发展简史》 西周时期,官方医政制度中出现食医(专门从事饮食营养的医生),且位列“四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首。《周礼》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 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淮南子·修务训》(西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毒,指药物的偏性)意:神农氏亲口品尝区分百草后告知民众,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东晋时期,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用豆豉、大豆、小豆、胡麻、牛乳、鲫鱼6种食材预防和治疗脚气病。(这里的脚气病跟现在真菌感染的那种“香港脚”不一样,是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软脚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症”,与营养不良、维生素B1摄入低有关,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 唐代《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也反映了药食开始区分。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明确阐述药食同源理论并记载大量食疗配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疾则谓之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准确区分了食药的作用,进一步辩证地阐述了食药之间的关系,并把食疗放在首要位置。是食疗保健的理论源泉。《千金要方·食治》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医家及《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的理论,提出“食有偏性”、“五味不可偏盛”、“饮食有节”等饮食原则。书中包含“序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附虫鱼)”5个篇章,共收录食物155种,其中果实29种、菜蔬58种、谷米27种、鸟兽虫鱼40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基础上撰写《补养方》,后由明代张鼎增补改编为《食疗本草》。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是世界最早的药膳学专著,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 《食疗本草》在各食物条下主要叙述其药性、功效、禁忌等,对食物宜忌所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对时间、用量、食法、产地、妊产妇、小儿、疾患、多食、久食等多方面进行了详述。 宋代《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论”,记载了160首以粥、羹、饼、茶等形式出现的药膳方剂,可用于28种疾病的治疗。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卷二中介绍了“四时所宜”、“五味偏走”、“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项;卷三收载230种单味食品,其中米谷49种、兽35种、禽18种、鱼22种、果39种、菜40种、料物诸品28种。对药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总结。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许多药食同源的食疗方法,如“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 ,明目安神 ,令人长寿”等。 清代与药食同源相关的本草专著较多,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刊于1691年。 卷首为本草图。沈氏将药物分为水、火、谷、菜、果、鳞、介、禽兽等10部,收集食物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本草类之论述。还有宁原的《食鉴本草》、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
《药食同源发展简史》 西周时期,官方医政制度中出现食医(专门从事饮
彬彬有木子李
2025-10-14 17:46: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