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咱先别急着觉得这话说得太扎心,好像把中国AI的努力全否了。你平时刷手机用的AI修图、聊天机器人,还有那些帮写文案的工具,是不是觉得“挺好用啊,跟国外的没差啥”? 可你细想,这些东西的“根”在哪儿?大多是国外先搞出个底层大模型,咱拿过来改改界面、加些本土化功能,再套个“中国特色”的壳子,就成了新产品——这就是梁文峰说的“模仿”;而人家美国搞GPT、搞Transformer架构,是从0到1搭起整个架子,连游戏规则都是自己定的,这才是“原创”。俩者看着差不远,实则差着一个“从跟跑到领跑”的坎儿。 为啥咱总绕不开“模仿”?说穿了,就是“走捷径”的心思在作祟。原创太苦了,要砸几亿甚至几十亿的钱,要养一群顶尖科学家熬三五年,还不一定能出成果;模仿多简单,人家把路踩平了,咱跟着走,半年就能出产品、赚快钱。 资本爱追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企业也怕担风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别人出啥咱抄啥”的惯性。可这惯性是毒药啊——你永远盯着别人的背影,人家一拐弯,你就傻眼了。 就像之前国外大模型一限制接口,不少国内AI公司立马“断粮”,这不就是追随者的命? 梁文峰说“探索逃不掉”,这话戳中了要害。不是咱不想逃,是根本逃不了。现在AI的底层技术、核心算法,基本都攥在国外手里,人家想卡你脖子,随时能卡。你以为靠模仿能一直混下去?不可能。 就像当年中国手机,一开始也是模仿苹果三星,后来华为咬牙搞麒麟芯片、鸿蒙系统,才算真正有了话语权。 AI也一样,光在应用层打转没用,得往深了钻——搞自己的大模型架构,闯自己的算法路径,甚至重新定义AI的底层逻辑。 这些事儿,难,难到可能十年都看不到回报,难到可能很多公司会死在半路上,但再难也得干,因为这是唯一能不做追随者的路。 咱不是缺聪明脑袋,也不是缺资金,缺的是“坐冷板凳”的耐心。 别总盯着短期的KPI,别总想着“快速变现”,给原创一点试错的空间,给探索一点容错的底气。 中国AI要想不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就得有人敢跳出“模仿舒适区”,去啃那些硬骨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
大章章品味
2025-10-14 16:42:06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