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新加坡的独立,说白了就是“被赶出来的”,1965年,马来西亚觉得新加坡这个“华人太多、太麻烦”的地方碍事,直接一脚踢开,这下好了,新加坡没水喝、没饭吃、没安全感,活像个被丢在马路中间的小孩。 中国虽然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关键领域还是偏向西方,比如2007年竞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运营权,新加坡港务集团高价中标后却几乎不运营,明摆着是给中国使绊子、 2025年美国和新加坡搞太空和国防工业合作,新加坡还跟着参与对华芯片禁令,但又偷偷通过转口贸易给中国送AI芯片,玩的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左右逢源”。 新加坡的教育,就是个“西化大工厂”,虽然推行双语教育,但英语才是核心,数理化、历史、地理全用英语教,华文课每天就1小时,还全是考试内容,文化内涵?不存在的。 2024年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华人家庭日常用英语交流,能流利说华语的年轻人只剩15%,学校的历史和公民课,更是拼命避免提“华人优越感”,转而强调“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把多元文化交融说成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媒体也跟着添油加醋,主流英文媒体《海峡时报》天天盯着中国的负面新闻,什么经济下滑、社会问题,翻来覆去地说,而西方文化呢,被吹成“现代、进步”的代表。 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全靠课本和电视,家里根本没人教,2025年的民调显示,30岁以下的新加坡华人里,82%只认“新加坡人”身份,9%的人主动关注中国新闻,连春节贴春联的家庭都不足三成。 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早就跟“华人”没关系了,政府通过组屋种族比例制度、拆散传统华人社区、宪法强调“新加坡人”首要身份等手段,把族群差异给抹平了。 跨种族婚姻比例从1980年的3.5%涨到2018年的21.4%,族群边界越来越模糊,2023年总统选举,印度裔候选人尚达曼以70.4%的得票率当选,彻底打破了“华人执政”的潜在可能。 这种改变,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新加坡没资源、没纵深,全靠国际贸易吃饭,美国掌控着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和通畅,中国还没能力替代,所以他们的外交策略就是“平衡”:跟中国合作建苏州工业园,跟欧洲谈自贸协定,跟美国搞联合军演,谁都不得罪。 这种“走钢丝”的本事,说好听点是智慧,说难听点就是小国在大国博弈里的“求生欲”。 新加坡的西化,说到底就是精明的现实选择,它没资源、没安全感,只能在大国间左右逢源,谁给好处就跟谁走,但这种“精明”也有问题,当中国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时,新加坡还能这么“左右逢源”吗? 2025年,美国对全球69个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新加坡只被收了10%,结果外长维文急得跳脚,说“这破坏了全球贸易规则”,这种焦虑,暴露了新加坡经济对西方的深度依赖。 而中国呢,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能以57马赫的速度飞,东风-41射程能覆盖美国本土,新加坡能不慌吗?它怕的不是中国打它,而是怕美国罩不住它。 但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好像还没看明白大势,他们嘴上说“中立”,行动上却更信任西方的规则体系,未来几年,如果美国继续衰落,新加坡可能会被迫调整策略,但它的精英阶层骨子里的西方思维很难改。 到时候,它要么彻底倒向中国,要么硬扛到底,但不管选哪条路,都不会像现在这么舒服了。 说到底,小国的生存之道,不是靠站队,而是靠看清大势,新加坡现在好像还没完全看懂,但时间会给它上最深刻的一课。
我看了下数据,现在海外唯一的雅万高铁是亏损的,仅2024年雅万高铁的运营方就亏
【94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