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制裁之下,部分国际芯片巨头无法向中国出口芯片;在中国的制裁之下,这些国际

掘密探索 2025-10-14 15:55:23

在美国的制裁之下,部分国际芯片巨头无法向中国出口芯片;在中国的制裁之下,这些国际芯片巨头也无法向美国供应芯片,基于此逻辑,中国芯片企业获得了追赶的时机,而部分国际芯片巨头则步入黯淡时期。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制裁,早已不是“小打小闹”,从奥巴马时期的“伏笔”,到特朗普的“变本加厉”,再到拜登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其核心逻辑始终如一:通过技术封锁,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挤出全球供应链。   2022年,美国甚至要求英伟达、AMD停止向中国出口顶级计算芯片,直接导致英伟达单季损失4亿美元潜在销售额,更狠的是,美国试图构建“芯片联盟”,拉拢日韩、欧洲,试图将中国彻底孤立。   但美国的“围城”策略,却意外暴露了自身短板,芯片制造离不开稀土,而全球90%的稀土精炼掌握在中国手中,台积电的晶圆抛光、半导体材料,哪一步能绕开“中国元素”?   中国一纸稀土出口管制令,直接让台积电陷入尴尬,只要芯片里用了中国稀土,就不能卖给美国军工企业。   面对美国的“技术霸权”,中国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用稀土这张“王牌”进行了精准反制,稀土不是普通的“土”,它是现代科技的“盐巴”,F-35战机一架要用400多公斤稀土,没有它,再牛的“大厨”也炒不出菜。   中国对稀土的管制,完全基于资源保护与权益维护:过去几十年,中国稀土以“白菜价”流向海外,国内产业却陷入“资源流失、利润微薄、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如今,中国只是补上了资源管理的短板,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这场反制,让国际巨头尝到了“卡脖子”的滋味,英特尔旗下的Altera业务,2024年营收仅15亿美元,较被收购前的2014年下滑明显,还出现6.15亿美元的运营亏损。   部分巨头既无法正常向中国出口芯片,又因受制于中国的资源管制难以向美国供应合格产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逐步步入发展的黯淡时期。 美国的制裁,反而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催化剂”,在14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上,中国已实现技术自主,展现出自力更生的强大竞争力,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到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中芯国际从世界排名第四上升为世界营收第二大晶圆厂,市场份额快速扩大,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量子芯片和光子芯片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华为推出的独立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长江存储商业化的64层NAND芯片,都得到了全球广泛认可。   这场博弈中,中国芯片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扩大,2018年营收为33.6亿美元,2024年已达80.29亿美元。   看着这场芯片江湖的“围城”与“突围”,我最大的感受是:科技竞争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的生态共建。   美国试图用“高墙”挡住中国,结果发现墙外的世界早已和中国绑在一条船上,中国用稀土反制,也不是要打垮谁,而是告诉世界:谁破坏规则,谁就得付出代价。   未来科技竞争,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把“厨房”建得更稳、更香,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不是靠“掀桌子”,而是靠自主创新、靠政策支持、靠市场驱动。   而美国的制裁,反而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陪练”,没有美国的压力,中国可能不会如此迅速地摆脱对外依赖,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中国芯片产业在高端制程、设备材料等方面,仍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   但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生态,就一定能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把别人锁在外面,而是让别人离不开你。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