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位82岁的老奶奶来到重庆白公馆,她走到一张男子的照片下,突然,停下

周律鸣法 2025-10-14 15:52:47

1999年,一位82岁的老奶奶来到重庆白公馆,她走到一张男子的照片下,突然,停下脚步,眼泪婆娑地来回抚摸照片,哭着说道:“我来看你来了。”   这位老奶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照片上的男子是她的丈夫许晓轩。   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那年19岁的许晓轩和18岁的姜绮华在父母的安排下结成夫妻。尽管是包办婚姻,但两人相处融洽,感情日益深厚。   许晓轩白天在无锡一家商店工作,晚上就教妻子读书写字,那些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了平凡的温暖。然而,战争的阴云改变了这对普通夫妻的命运轨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晓轩收到一封来自重庆的信,邀他参与青年职业互助会的工作。   临行那天,姜绮华将自己绣的蓝布帕子塞给丈夫,许晓轩承诺很快就会接她和家人去重庆团聚。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在重庆,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9年,姜绮华带着女儿来到重庆与丈夫团聚,但她察觉到许晓轩的工作充满危险。   1940年4月,当姜绮华听到丈夫在大溪沟二十一兵工厂门口被特务抓走的消息时,她光着脚就跑出门,却只看到几个穿黑衣服的特务在站岗。那一刻起,她的等待开始了。   许晓轩被捕后,初被囚于望龙门看守所,而后转押至白公馆监狱,在那暗无天日之地受尽磨难,最终又被送往贵州息烽集中营。   在长达九年的囚禁生涯中,他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特务宣称,只要在悔过书上签字便可获释。   许晓轩态度决绝,斩钉截铁地回应:“若要枪毙,悉听尊便;想要我签字,绝无可能!”当获悉家人正谋划营救他时,他以铅笔于包烟纸上写下“宁关不屈”四字,托人带出。   寥寥四字,尽显其坚如磐石之决心,令人动容。   1949年11月27日,时值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丧心病狂,对被关押的革命者展开了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   当许晓轩被带出牢房时,他从容不迫地把外衣披在一位难友身上,然后转身对大家说:“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是这样。” 随后他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许晓轩牺牲后,姜绮华才从红岩纪念馆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丈夫已不在人世。   这个噩耗让她痛不欲生,但为了女儿,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谢绝亲友的救济,靠帮人洗衣服、做针线活独自将女儿抚养成人。   此后的岁月里,姜绮华不仅将女儿培养成才,还自己学习文化,阅读丈夫曾经读过的书籍,了解丈夫为之献身的理想和事业。   她每年都会去重庆给丈夫扫墓,但始终没有勇气走进白公馆——那个曾经关押丈夫的地方。   直到1999年,82岁高龄的姜绮华终于鼓起勇气,踏入了白公馆纪念馆。站在丈夫的照片前,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思念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   她抚摸着照片,像年轻时抚摸爱人的脸庞,哽咽着说出那句在心底重复了千万次的话:“我来看你来了。”   这次重庆之行,姜绮华和女儿还带回了一棵石榴树苗,栽在了江苏江都的许晓轩故居。   这棵树苗来自许晓轩当年在白公馆种下的那棵石榴树,它年年开花结果,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不朽与精神的传承。   站在今天的白公馆纪念馆,我们依然能看到许晓轩烈士的遗像,能够听到那段历史的回响。许晓轩和姜绮华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无数像许晓轩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像姜绮华这样的家属,用漫长的等待和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与信仰。   当我们走在阳光明媚的街头,坐在温馨的家庭里,或者与亲人相聚谈笑时,不应该忘记这些为我们今天的安宁付出一切的人。   他们也有血有肉,有爱有痛,却为了更高的理想放弃了个人的幸福。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传承的吗?   姜绮华老人82岁时的重庆之行,不仅是对丈夫的告别,更是对一段历史的致敬。   她带走的石榴树苗,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就像革命精神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记住这些故事,让红色基因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参考资料:坎坷寻父75年 “爸爸,我来红岩村看您了”——上游新闻

0 阅读:0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