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不幸被国民党抓获,就在他认为自己的革命生涯可能走到尽头时,审讯室的门打开了,走进来的人竟是他昔日在黄埔军校十分器重的学生鲍靖中。 那时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大规模搜捕和屠杀。 周恩来作为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早已成为通缉名单上的头号目标。 他先是被第26军第2师师长斯烈以谈判为名诱捕,后经国民党元老赵舒出面施压才得以短暂释放。 可刚脱险不久,他又在浦东藏身处被第1师某团士兵发现并再次逮捕,这次,他被直接押送到团部。 当鲍靖中听说抓到了一名重要共产党人物时,立刻赶往审讯室,准备亲自审问。 他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戴着镣铐、神情镇定的人,竟是自己在黄埔军校时敬重的老师。 那一刻,他的内心剧烈翻腾。一边是军令如山,一边是师恩如海。 他曾在黄埔军校听周恩来讲课,那些关于信仰、理想和民族未来的论述,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即便后来加入了国民党军队,他依然记得老师说过的“革命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人民”。 如今,老师就在眼前,命悬一线,而自己却穿着国民党的军装。 鲍靖中强作镇定,支开了周围的士兵,低声对周恩来说:“您先别说话,我会想办法救您出去。” 他迅速找来一套国民党士兵的军装,让周恩来换上,又安排人把他混在执勤队伍里,准备送出城外。 整个过程惊险万分,城内到处都是搜捕人员,检查站一个接一个。 鲍靖中亲自陪同,一路上强装冷静,遇到盘问时都由他出面应对。 他心里清楚,一旦暴露,不仅是周恩来活不了,他自己也会被军法处决。 但那一刻,他没想那么多,只觉得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师走向绝路。 最终,周恩来被安全送出上海,辗转前往武汉,不久后便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开启了武装反抗的新阶段。 而鲍靖中则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没有声张此事。 他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操守和对民族的责任感。 战争中负伤退役,解放后定居南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周恩来从未忘记这份恩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打听鲍靖中的下落。 1950年视察南京时,他托刘伯承帮忙寻找这位老学生。 得知鲍靖中生活清贫,他立即指示地方政府给予照顾。 1957年,两人在南京重逢,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他们紧紧相拥,没有太多言语,但彼此都懂那份跨越三十年的情谊。 周恩来轻声说:“当年若不是你,我可能就走不到今天了。” 鲍靖中只是笑了笑,说:“我只是做了个学生该做的事。” 历史往往由大势推动,但关键时刻,也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鲍靖中没有站在风口浪尖,也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但他在一个黑暗的时刻,选择了良知与情义。 这种选择,看似微小,却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忠诚与道义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而他做到了。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