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总统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14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宣布12月访问英国,这可是27年来头一遭德国总统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次访问打破的不只是时间纪录,更是心理障碍。1998年时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英时,正值布莱尔推行"第三条道路"、施罗德推动"新中间政策"的蜜月期。 而此后27年的冷淡,恰好与欧盟扩大、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重叠。选择此时重启元首外交,反映双方对地缘政治变化的共同焦虑。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机选择。英国新工党政府刚完成组阁,德国联盟党则在地方选举中受挫,两国领导人都需要外交突破巩固地位。这种"弱势执政者相互取暖"的模式,在欧洲政治史上并不罕见,但本次带有更强的军事合作色彩。 访问议程中隐藏着关键军事议题。英国国防部消息人士透露,双方将讨论"欧洲天空之盾"计划的升级版——德国主导的防空系统与英国指挥体系整合。这个由德国发起的项目已有19个欧洲国家参与,但英国一直持保留态度。如果达成协议,意味着欧洲防务自主迈出实质性一步。 更敏感的是核潜艇技术合作,英国BAE系统公司与德国蒂森克虏伯船舶集团正在秘密磋商,计划共同开发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这种合作在脱欧后几乎不可想象,但现在双方都面临美国技术转让限制的压力,抱团取暖成为理性选择。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北约的消极态度,迫使欧洲大国重新思考安全架构。美国务院已明确表示,2026年起将削减驻欧美军10%。这种战略收缩使德国需要英国的海军投送能力,英国则需要德国的陆军实力和地理纵深。 更现实的是军费压力,德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后,年增约200亿欧元,但装备更新仍捉襟见肘。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的维护成本年均4亿英镑,单靠本国预算难以为继。联合演习、装备共享成为必然选择。 乌克兰战场暴露了欧洲军力的结构性缺陷。德国提供的豹2坦克在顿巴斯表现不佳,英国训练的乌军特种部队却收获奇效。这种互补性让双方看到合作价值。更关键的是弹药短缺——欧洲国家炮弹库存仅能支撑乌军三周作战,建立联合生产基地迫在眉睫。 德国联邦情报局截获的俄军通讯,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卫星侦察数据存在互补性。但脱欧后情报交换机制受阻,此次访问可能重建"五眼联盟+"合作模式。 欧洲军工产业长期各自为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炮系统与英国贝宜系统的火控软件不兼容,这种技术壁垒在战场上可能致命。双方国防部正在推动"通用标准计划",但涉及数万项技术规范的统一,难度超乎想象。 更棘手的是利益分配,德国希望主导主战装备研发,英国坚持保持海军技术优势。这种竞争关系曾使欧洲战斗机项目搁浅数十年。如今在战争压力下,妥协的可能性增大。 北溪管道爆炸后,德国对能源安全的认知发生根本转变。英国成为液化天然气中转站的重要性凸显,但皇家海军护航能力有限。德国提议联合组建"能源护航舰队",将德国护卫舰的防空能力与英国驱逐舰的反潜优势结合。 这个计划牵动更广的地缘格局,挪威已表示愿意提供港口支持,法国则担心被排除在外。一支由多国组成的北海护航舰队,可能成为欧洲海军的雏形。 英国军情六处与德国联邦情报局的关系历来微妙。冷战时期双方在柏林的情报战伤痕尚未完全愈合,但面对俄罗斯格鲁乌的渗透,合作需求压倒历史恩怨。据悉,双方正在建立联合反间谍数据库,重点监控俄在欧企业的人员流动。 更突破的是网络战合作,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将向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开放部分源代码,共同开发应对俄网络攻击的早期预警系统。这种核心技术的共享,标志着互信达到新高度。 欧洲在太空军事领域落后中美俄三国。英国"天网6"卫星与德国"卫星通信系统"各自为政,效率低下。双方航天部门正在讨论合并部分功能,组建联合太空监视网络。 这个计划得到法国意外支持,马克龙政府提议建立"欧洲太空司令部",英德合作可能成为该计划的试验田。如果成功,将改变欧洲在军事航天领域的边缘地位。 两国对北约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德国仍坚持北约为核心,但支持建立欧洲自主指挥体系;英国传统上反对欧盟军事化,但现在松口允许"互补性合作"。这种立场趋同,可能催生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 更深远的是核威慑讨论。英国议会已有人提议与法国、德国共享核威慑力量,虽然目前仍是禁忌话题,但战略环境变化可能促使重新评估。 当施泰因迈尔踏上白金汉宫的红地毯时,这场访问的意义将远超外交礼仪。它可能开启欧洲防务合作的新纪元,也可能暴露跨大西洋联盟的深层裂痕。 无论结果如何,伦敦和柏林的决策者们终于意识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欧洲必须掌握自己的安全命运。而这次27年一遇的访问,正是命运转折的开始。 信息来源:时隔27年 德国总统将访问英国 光明网2025-10-14 07:04
英国国防部长约翰·希利曾说,如果台湾海峡爆发冲突,英国已做好在太平洋地区投入战斗
【40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