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一

理大国迷雾 2025-10-14 10:44:33

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一切都与其他省份一样;如果和平统一,台湾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台湾现有的制度与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变动,还可以省下防务预算6000亿元。” 数字太大,很多人对6000亿没概念,换个说法,台湾一共有2300万老百姓,均分下来,一个台湾人能分到2.6万台币。 就算是换成人民币,一人也有6000多块钱。 这笔钱要是用在民生和建设上,台湾很多老旧设施都能换掉,允诺的楼房也早就盖了起来。 但是蔡英文、赖清德连着都没有打算在民生在投入的意思,台湾电费节节攀升,最后愿意站出来解决问题的竟然还是蒋万安。 这时候,很多人看不下去了。 台湾新党创始人、前监察机构负责人王建煊,这位87岁的政坛元老直言不讳地指出,武力统一将使台湾成为普通省份,而和平统一则可保留现有制度并节省巨额防务开支。 王建煊在文中详细对比了两种统一方式的具体差异。 若是武力统一,台湾直接就可能会被划分为省,按照现有的政治构架和社会制度稍微进行陶正,可能很多台湾人会不习惯。 但要是和平统一,大陆那边就会宽容许多,将台湾划为特别行政区,台湾人现在的社会制度基本保持不变,可能就是国防和领导上接受大陆统一安排。 两种方式显然是后者更有利于台湾,且对群众的生活方式有不一样的改变。 文章特别强调和平统一的经济效益,台湾目前每年防务预算高达约6000亿元新台币,占政府总预算相当大比重。 这笔资金若从防务领域释放,可转投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 例如,当前台湾高铁仅有一条南北线路,票价高昂且效率有限。 而大陆高铁网络已超过4.8万公里,和平统一后台湾交通系统融入国家网络,将显著提升出行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 王建煊进一步指出,和平统一带来的经济整合将创造更多机遇。 台湾企业对大陆出口占比超过40%,但受政治因素影响,农产品销售常面临障碍。 统一后,台湾水果可通过冷链物流快速进入大陆市场,解决滞销问题。 渔民也可在更广阔海域作业,不再受现有经济区限制。这些具体利益使和平统一的优势超越意识形态争论,直击台湾民众关心的现实问题。 然而,岛内对王建煊的观点反应两极分化。 深蓝阵营支持者认同其务实态度,绿营则批评为“投降主义”。 这种分歧折射出台湾社会的深层矛盾:年轻群体担忧统一后的身份认同与就业保障,中老年群体更关注医疗养老等实际利益。 民调显示,20-35岁台湾年轻人中63%认为“统一是迟早的事”,但仅28%支持立即统一,表明民众在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落差。 台湾近年不断追加防务预算,包括采购美国“鱼叉”导弹等武器。但专业人士指出,面对解放军实力优势,这些军购难以改变战略失衡。 日本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解放军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统一行动,速度超过外部干预能力。 这些判断暗示,巨额防务开支未必能换来真正安全,反而可能挤压民生资源。 王建煊担任财政负责人时期,他即以务实著称,连微小纪念品都不轻易收受。 退休后他通过基金会资助大陆贫困儿童,体现其跨越海峡的民生关怀。这种背景使其当前言论更具可信度,不同于空洞的政治口号。 美国对台军售往往伴随政治条件,且交付周期漫长。 台湾2023年规划的军购预算,最终可能因局势变化沦为闲置装备。相比之下,两岸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大陆已规划2035年通抵福州的高铁线路,预备连接台湾。 这种长期基础设施投入,比短期军事对抗更具发展价值。 王建煊的文章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台湾未来的理性测算。他通过具体数据与场景描绘,揭示“维持现状”的隐性成本与和平统一的现实收益。 当台湾社会开始计算防务开支与民生投入的权衡,当“要教室不要坦克”的标语出现在台北街头,表明这种务实思考正在民间扩散,可能逐步改变舆论场生态。 两岸统一问题终将回归根本抉择:是持续消耗资源于军事对抗,还是转向合作发展共享红利。 王建煊的贡献在于将抽象政治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账本,促使民众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从切身利益角度审视未来。这种思考转变,或许正是打破两岸僵局的关键起点。

0 阅读:0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