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静闻稻香意韵绵 2025-10-14 00:26:01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虚空造牌,无中生有,无端指责,先营造氛围把黑锅甩过来,随便找个借口就气势汹汹来找茬。 就说2018年那波中美经贸谈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照搬1985年对付日本的剧本,甩出一份对华301调查报告,张口就说中国“系统性窃取美国知识产权”,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损失“数千亿美元”。 这数字连美国自己人都觉得离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编的——毕竟中国2018年对外知识产权付费就高达358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专利进口国,苹果和高通的专利官司都愿意跑到中国来打,真要是“盗窃成风”,美国企业能这么傻吗? 可美国不管这些,先把“贼喊捉贼”的戏码演足,国会听证会开得热热闹闹,媒体通稿发得铺天盖地,先把舆论氛围搞僵,让中方在谈判桌上天然矮一截,这就是他们最擅长的“虚空造牌”。 等氛围烘托到位了,就开始“切香肠”式施压,一点一点榨取利益。 2018年7月先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过两个月又追加160亿美元,看中方有回应,转头就在2019年把关税税率从10%提到25%,还时不时放出风声要扩大征税清单。 可这些关税对美国来说根本不算啥成本,实在顶不住国内企业抗议了,就临时豁免几种商品,显得“有诚意”,等谈判一有反复,立刻又把豁免取消。 反观中方,为了缓和局势,2019年不得不增加美国农产品进口,光是大豆就多买了上千万吨,这些市场份额一旦让出去,再想拿回来就难了,美国农场主靠着这笔长期订单稳赚不赔,而美国付出的不过是调整一下关税清单的功夫。 这套手法在科技领域玩得更溜,简直是“剥洋葱式”打压。 刚开始只针对个别企业,后来慢慢扩大范围,从先进芯片到成熟技术,一步一步收紧绞索。 2022年10月先限制14纳米以下先进芯片对华出口,眼看中方有突破,2023年就逼着荷兰阿斯麦公司停止对华出售DUV光刻设备,美其名曰“维护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怕中国芯片产业起来抢了他们的饭碗。 更鸡贼的是,他们搞制裁还挑着来,同样是向苏联出售精密机床,上世纪80年代挪威康士伯公司啥事没有,日本东芝却被罚款、高管辞职,还得花1亿日元在美国报纸上登“谢罪广告”,本质就是看谁好欺负就往死里捏。 放到中美谈判里也一样,制裁清单换了一茬又一茬,今天拉黑这家科技企业,明天限制那款工业软件,每次施压都只动一点,让中方不好全面反击,可积少成多,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节奏就被打乱了,美国则稳稳保住了芯片霸权的长期利益。 最关键的是,美国这套玩法有个死循环:只要还能靠虚空造牌施压,就绝不会停手。 上世纪90年代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美国拿301调查威胁,逼着中国修改专利法;2000年后又拿人民币汇率说事,逼着中方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到了2025年,特朗普政府十天内五次对华出手,今天禁AI芯片,明天制裁实体,后天要加征起重机关税,每次都选在谈判后动手,用的还是“切香肠”的老套路——因为他们算准了中方讲究对等反制,不会扩大打击面,这种“小步快跑”的施压成本最低,收益却最稳。 美国付出的那些所谓“成本”,比如加征关税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顶多算是临时阵痛,实在不行就甩锅给“中方反击”,等拿到利益就立刻粉饰太平。 可中方做出的让步,比如开放市场、完善法规、增加进口,都是写入协议、难以撤回的长期承诺。 就像当年日本签了《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后,全球市场份额从80%跌到不足10%,半导体业务最终被美国资本收购,而美国只花了几份调查报告和几场听证会的成本。

0 阅读:0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