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绝了美国的通话请求!10月13日,根据路透社报道,在我们反制之后,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表示:在中国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曾主动联系中方希望进行电话沟通,但中方拒绝了。格里尔强调,美国事前并未收到任何通知,是从公开渠道得知消息后才紧急联系中方。 我们要明确的是,中方扩大稀土出口管制不是突然搞的“突袭”,而是基于法律授权和国家安全的必要做法。 根据10月9日商务部发的公告,这次管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稀土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来实施的,针对的是部分境外势力把中国稀土相关物项转移到军事敏感领域的风险。 是国际上常见的防扩散操作,早在2001年稀土技术就被列入中国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了,2024年还专门出台《稀土管理条例》规范相关贸易,整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说自己“没收到通知”,这话其实正好暴露了他们的双重标准。回头看看中美经贸摩擦的过程,美国从来没在搞单边措施之前,提前跟中方说要履行“通知义务”。 2024年5月,拜登政府拿“保护战略产业”当理由,单方面把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涨到100%,太阳能电池的关税也调到50%,中方也是从公开消息里才知道这事。 2025年10月11日,特朗普政府更是宣布要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把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推到130%以上,同样没提前跟中方沟通,反而把加关税说成是“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回应”。 这种“只许自己施压,不许中方反制”的霸权逻辑,就是中方对他们通话请求保持警惕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连基本的沟通对等都做不到,所谓的“紧急联系”不过是想让中方在压力下妥协,这显然不符合平等对话的基本原则。 更关键的是,美国想沟通的动机根本不是真心解决分歧,而是想维持那种“又要打压中国,又想从中国这获利”的矛盾情况。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不是秘密了,全球70%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都在中方手里,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可美国一边靠中国稀土保障自己产业链运转,一边还在推进对华技术脱钩,比如扩大实体清单制裁、限制关键软件出口、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甚至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稀土企业。 2025年初到现在,中美已经进行过好几轮经贸磋商,但美国始终不肯取消对华不合理的关税,反而还不断加码制裁,这种“谈归谈、打归打”的虚伪做法,严重破坏了对话的信任基础。 中方拒绝通话,说到底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要坚守“有效沟通”的原则。中国商务部早就明确说过,愿意通过多双边机制和各方加强出口管制方面的沟通,但前提是对方得拿出诚意。 这次稀土管制不是全面封锁,不仅设置了合理的过渡期,还对紧急医疗、灾害救助等人道主义用途豁免许可,已经充分考虑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再看美国,他们没取消任何对华限制措施,就凭着一个紧急通话请求,想让中方放宽战略资源管制,这完全是把中方的善意当成可以随便用的筹码。这种没有对等姿态的沟通,就算接通了,也只会变成美国单方面施压的工具,显然不符合中方的沟通原则。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方从来没在胁迫下让过步。2025年特朗普还试图靠访华施压,让中方放宽稀土管制,结果因为没诚意被拒绝了;之前好几轮经贸会谈里,中方也多次明确说“极限施压对中国没用”。 这次拒绝通话,就是延续了这个立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美国要是真有心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打电话,而是停止把国家安全概念扩大化、取消对华不合理的关税、停止打压中国企业,这些才是重新开始有效沟通的前提。 实际上,中方的反制措施早就让美国尝到了单边主义的苦头。美国把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加至100%后,中国对美出口的电动汽车占比还不到0.1%,可美国车企因为零部件成本上升,利润大幅减少。 这次稀土管制更是直接戳中他们高技术产业的软肋,苹果、特斯拉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调整产能布局,美国本土的光伏项目也因为成本上涨被迫停下来了。这些后果不是中方故意造成的,而是美国长期搞霸凌的必然结果。 中方拒绝美国的通话请求,是对他们双重标准的明确回应,是对自身主权的坚定维护,更是对有效沟通原则的坚守。沟通的大门从来没关过,但钥匙在那些秉持平等和诚意的人手里。美国要是不改变“先施压、后求和”的霸权逻辑,就算多次请求对话,也很难真正化解分歧。
大陆再忍美国半年,杀手锏就能生效!9月,帅华民:中国一旦开放稀土,与美国的贸易谈
【77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