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马占山宣布向日本投降,顿时国内上下骂声一片,然而在受降仪式上,马占山竟以不识字为由,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一个月后,他更是从日本人手里骗走2000万元! 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瞬间东北沦陷,马占山,当时作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一夜之间成了焦点。 那些日子,全中国都在问:东北还能不能守住?接下来的几个月,马占山并没有像很多地方主官一样直接溃败,而是主动组织了江桥抗战,在北方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顽强地让日本人吃了大亏,这一仗证明了他的能力,也给中国老百姓提了口气。 江桥战役虽然打出气势,但由于物资、兵员和地理条件的绝对劣势,马占山的队伍依然被压得喘不过气。 政治压力随即涌来,中央政府援助有限,地方围追堵截,日军步步紧逼,苏联、满洲国等外部势力也时刻盯着东北的局势,马占山表面上就是被困在一个无比死角的位置,他怎么走下一步? 就在1932年,日本趁势送来橄榄枝,提出“劝降”,想把马占山收为傀儡,让其成为新满洲国的柱石。 国内许多人对此深感担忧,一片骂声汹涌,但马占山却没有硬碰硬拒绝,反而接受了日方邀请。 不少当事人回忆,当时不少人气愤不已,就认为马占山要“变节”,可事情的发展,远比想象复杂。 转折点出现在著名的“受降仪式”上,现场汇聚了日方代表、本地势力、新闻记者,马占山依约出席,对方递来投降协议,让他在文件上签字。 此时他却突然称,自己“不会写字”,让其他人代签,日方拿他没辙,只能勉强照办。 许多后来者或许会疑惑,他为什么选用这种方式“推脱”?没有本人签名,协议的效力注定打了折扣,既给日本人个面子,又没真正断绝自己的退路。 马占山还主动借着“合作”的名义,从日方获得了大笔资金和军粮,日方以为他会全盘托出自己的队伍信息,并全力为新政权卖命。 实际他把钱粮用来招兵买马,恢复装备,悄悄安插亲信,准备随时翻脸,在日伪政府的系统内,他表面做戏,实则暗中联络抗日力量,将巨额款项和弹药投入秘密抵抗。 短短一个多月,日本的制约根本不到位,他就将步兵、骑兵重新整编,部分部队暗中脱离控制。 到1932年5月,马占山宣布脱离傀儡地位,重新举起抗战大旗,日本方面气急败坏,却只能咬牙认栽。 他名义上的降服,不仅保护了不少东北旧部,还利用敌人的资源实现了“声东击西”,这笔2000万巨款,最后根本没落到日本人手里,全部成为抗战事业的后盾。 这一宫心计式的战略背后,其实是当时中国抗战复杂现实的写照,马占山不是影视剧里的孤胆英雄,也不是一味的民族大义代表。 他选择假意投降,利用敌人资源,是对奇策与谋略的极致运用,他深知“硬拼”无法赢得最终胜利,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这样的手段,表面看有些“灰色”,但背后是对民族利益和生死存亡最实际的考量。 这种“假投降”没那么简单,需要极强心理素质,也要有对大局的把控,他当时顶着全国舆论的谴责压力,一步步把对手当作“提款机”。 既能在形式上周旋,又能在实质上谋划反抗,这份心机和情商,说是民国军政人物中的“顶流”,也不为过。 如果要借用今天的视角来评价这场博弈,你会觉得,马占山的高明在于能将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高度统一。 他不是简单的“变节”,也不是完全的孤勇,他是那个时代现实主义的代表,既有胆,又有谋,还能从困局中突破。 在历史洪流中,正是无数像他一样会“玩策略”的人物,让中国抗战多了些胜算,多了些腾挪空间。 如果换作你自己,能在压力和质疑中,借力打力吗?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马占山被日本诱降,心有不甘,拒签协议:我不识字》
蒋介石私生活有多混乱?贴身秘书晚年才敢说破,宋美龄的做法绝了。蒋介石天性风流,虽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