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可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

阿秋手作 2025-10-13 11:59:10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可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1971年12月30号,在新疆罗布泊,天空中响起了撕破天际的声音,那是一架我国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的强—5甲战机,坐在驾驶舱内的叫杨国祥,彝族人,飞行时常达到了三千多个小时,在抗美援朝中就上过前线作战。 为了能够让今天我国研发的氢弹能够顺利爆破,他模拟投弹已经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了,但是模拟始终是模拟,光是氢弹的重量已经达到了一吨重,威力比广岛原子弹还要大几十倍,没人知道他这一飞还能不能回来了,更没人知道他这一飞差点把项目给炸黄了。 驾驶舱内的杨国祥盯着仪表盘,紧张的他手心里渗出了汗,按照模拟路线,他马上就要到投弹地点了,终于他按下了按钮,可是预想中的震动并没有出现,仪表盘还很安静,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他再次尝试按下,可还是一样没有反应。 第三次,备用系统启动,还是没反应,他不信邪的又按了几次还是一样,氢弹牢牢的挂在腹中,像个巨大的钉子一样钉在飞机上,地面上的指令从无线电中传来,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投弹,他解释道,投弹装置失灵了,他下不去啊,我也想让他下来啊。 失灵的投档装置意味着一个极大的危险,保险解除的氢弹随时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亡,无线电里,传来命令让他跳伞,可是他没有听,他清楚的知道跳伞能保住性命但无法控制的战机极有可能驶入未知区域,那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的毁灭,更是无法估计的人员伤亡啊。 他深吸一口气尝试让自己保持冷静,他推杆调整让战机保持稳定,他沉默了一会说道,我要带弹返航,指挥部内,所有人都沉默了,整个基地陷入死一般的寂静,随后所有人都撤向了防空洞内,只剩下那辆战机在空中独自徘徊。 他双手紧贴操纵杆,几乎与战机融为了一体,他刻意放慢速度开始下降高度避开了乱流,这时候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他只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他压低角度,让飞机像一只贴地的鹰一样,低温让金属发出脆响,每一次震颤都在考验命运。 好巧不巧飞机马上没油了,刚好跑道已经出在视线里,他下降高度准备降落,杨国祥让飞机保持最平稳的姿态接触地面,轮胎摩擦出一阵火花,冲击也被他控制在极限,机体在缓缓滑行,要知道这时候每多划一米那安全隐患也会跟着增加,氢弹随时会爆炸。 终于飞机停了下来,地面的滑行痕迹多达一百多米,地勤人员冲上前,首先查看的并不是飞行员,而是氢弹,据检查,失灵是因为线路短路,技术人员在实验前为了保险起见刻意将一颗螺丝紧了紧导致线路发生变形。 在飞行途中,受天气影响导致了线路失灵,检查了一下,投弹系统也已经严重变形,只差一点氢弹就掉了下来,这一刻没有欢呼也没有掌声,只有杨国祥压抑的喘气在寒气中扩散,技术人员连夜检查,加班加点的加固投弹系统。 终于,经过几天的加固,1927年1月7日,实验重新开始,罗布泊的气温变的更低了,风雪大的几乎让人看不见,杨国祥驾驶着飞机升空,这一次他有十足的把握让这次实验顺利完成,终于到达了投弹点,随着按钮被按下,机身轻微晃动,氢弹脱离挂架向靶区坠去。 数十秒后,地平线被一道茨木的光撕开,蘑菇云直冲云霄,冲击波快速的向基地袭来,成功了,这是历史性的成功,这是让中国成为第四名拥有氢弹的国家的,飞行结束,随着飞机的降落,杨国祥也迎来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事后经采访他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当时啥也没想,就想着不能让他掉下来,掉下来就全完了”,几十亿的装备,几十万人的性命都系在他一个人身上,有人说他是英雄,他表示我就是飞行员,我本来就是干这个的,没什么英雄不英雄的。 从1967年氢弹首次试爆,到1971年实战投掷成功,中国只用了4年时间,这个速度让全世界都傻了眼,也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杨国祥的选择,从未带有戏剧性的冲动,他只是凭借冷静的判断,承担了一个飞行员最极限的责任,在数万米的高空,他以人的意志与技术的极限较量,把必然的灾难带回到了安全地带。 信息源:新华社《“彝族雄鹰”杨国祥:生死抉择间的惊天一落》

0 阅读:795

评论列表

蒲公英

蒲公英

4
2025-10-13 23:12

敬礼

猜你喜欢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