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的一天,解放军飞行员阎稳昌眼见无人关注自己,迅速跳上了一架歼六战机,因为太着急,他连飞行头盔都没戴就发动飞机,朝着越南方向飞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阎稳昌竟然会选择叛逃越南。 1979年4月15日,中越边境的炮火还没完全停歇。广西前线的一个空军机场,气氛有点紧张,但表面上还算平静。这天中午,一个穿着飞行服的军官,大步流星地走向停机坪。站岗的哨兵是个新兵,刚调来不久,看着对方是自己人,也没多想,就这么让他进去了。 可没过几分钟,机场里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飞机发动机轰鸣声。正在巡逻的警卫排长孙洪文心里“咯噔”一下,不对劲啊!今天根本没有飞行任务,谁在发动飞机? 他立马朝着声音方向狂奔过去,眼前的一幕让他头皮发麻:一架歼-6战斗机的座舱盖正缓缓合上,明显是要起飞!孙洪文一眼就认出,座舱里的人是飞行员阎稳昌。更离谱的是,阎稳昌连最基本的飞行头盔都没戴,这完全违反了飞行规定。 “驾机叛逃!” 这四个字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孙洪文。他边掏枪边冲过去,大吼着让他停下。可飞机根本不理会,拖着还没断开的地面电瓶车就开始在跑道上滑行。飞机尾部喷出的巨大气浪,直接把孙洪文掀翻在地。他爬起来,对着飞机连开数枪,但手枪子弹对这钢铁大家伙来说,跟挠痒痒没啥区别。 眨眼功夫,飞机呼啸着冲上天空,消失在云层里,方向——越南。孙洪文立刻向上级报告:“阎稳昌跑了!” 消息传开,整个部队都炸了。阎稳昌是谁?他可是部队里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根正苗红、技术过硬、立过三等功的尖子,怎么会干出这种事? 要搞明白这事,得从他这个人说起。阎稳昌是陕西农村娃,家里穷,但父母勒紧裤腰带供他读书。他自己也争气,19岁就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航空学校。在那个年代,飞行员比大熊猫还金贵,他瞬间成了全村的骄傲。 在航校,他玩命地学,成绩拔尖,毕业后被分到空军王牌部队——空十八师。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出过威风。在这样的环境里,阎稳昌的飞行技术突飞猛进,很快成了团里的技术骨干,床头摆着一排荣誉勋章,战友们都拿他当榜样。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优秀”上。长期的表扬和赞誉,让他的心态慢慢失衡了。他不再是那个谦逊的农村青年,而是变得有些自负,觉得全团就他最牛。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次干部提拔。当时,大队要提拔一名副政委,阎稳昌觉得这个位置非他莫属,甚至已经开始享受战友们半开玩笑的“政委好”。可公布名单那天,他傻眼了,上去的是一个他平时压根瞧不上的战友。 他跑去质问领导。领导的解释很中肯:政工干部不光要技术好,更要会做思想工作,得团结同志。你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又太强,群众关系一般,再历练几年更合适。 这番话,阎稳”昌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他认定了,是领导嫉贤妒能,怕他上来抢了风头。从那一刻起,怨恨的种子就在他心里疯狂发芽。他开始消极怠工,训练时耍滑头,甚至有一次在飞行中假装晕厥,差点搞出重大飞行事故。 部队为了敲打他,也是为了安全,决定让他暂时停飞。这下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炸药桶。他觉得自己的前途完了,在这儿永无出头之日。恰好部队当时驻扎在广西前线,越南方面正通过广播搞心理战,宣传说“欢迎投诚,优待俘虏”。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脑中形成——叛逃去越南。 据说,在叛逃前,他内心也挣扎过,还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可惜,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条不归路。行动前,他给妻子写了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我要飞了!永别了!” 然而,阎稳昌的“新生”之路,从起飞那一刻就注定了是条死路。 他走得太匆忙,根本没做任何准备,没带地图,更没检查油料。他只知道一个大概方向,为了躲避我军可能的拦截,只能进行超低空飞行。飞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他估摸着已经进入越南境内,便稍微拉高了飞机,想找个机场降落。 就在这时,驾驶舱里刺耳的警报声响了——油箱快空了!最多还能再飞十几分钟。慌乱中,他一头扎进了一片浓厚的云雾里,希望能找到一块平地迫降。 讽刺的是,命运没给他这个机会。当他驾驶飞机冲出云雾时,迎面而来的不是开阔地,而是一座高耸的山峰。随着一声巨响,阎稳昌连同他那架歼-6战机,以及他那不切实际的“理想”,一起在异国的山谷里摔得粉身碎骨,燃起一团烈火。 一场精心策划的叛逃,最终以机毁人亡的结局草草收场。阎稳昌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一旦思想出了问题,走上了背叛国家和人民的道路,最终的下场必然是悲惨的。他逃过了法律的审判,却没能逃过命运的审判。
1979年4月的一天,解放军飞行员阎稳昌眼见无人关注自己,迅速跳上了一架歼六战机
趣史小研究
2025-10-11 14:46:52
0
阅读:1173
用户13xxx55
这个事还是第一次听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