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决不能再落下!他是中国磁悬浮高铁背后的男人,让中国超导领域,弯道超车,震惊世界! 赵忠贤,中国超导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位被称作“中国超导之父”的老人,用一辈子的坚守,把中国超导研究从落后30年的窘境,带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更给今天能跑1000公里时速的磁悬浮高铁埋下了最关键的“种子”。 先跟大伙说句实在的,超导这东西听着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完美导电”的状态,普通电线通电会发热,那是因为电流有阻力,浪费电还不安全;但超导体一旦降到特定低温,电阻就没了,电流能毫无损耗地跑,还能产生超强磁场。 这玩意儿对磁悬浮太重要了——列车能悬空、能高速跑,全靠超导材料产生的强磁场“托举”和“推动”。 可早年间,全世界都觉得超导只能在零下269℃的极低温里实现,得用比黄金还贵的液氦维持,根本没法大规模用,这就是当时的“麦克米兰极限”,没人敢想能突破。 赵忠贤就是不信这个邪。1976年他刚扎进超导研究时,咱们国家的条件差得没法说,经费只有现在的1%,设备更是落后发达国家30年。 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绕线圈造的,测量设备是用旧零件改的,团队里的人饿了就煮碗面条,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就这样夜以继日地熬。 1987年那个深夜,他们把准备扔的“坏样品”捡回来再试,记录仪上突然出现了理想信号——93K(零下180℃)的超导电性!这一下就打破了所谓的“极限”,更关键的是,这个温度能用便宜的液氮维持,成本一下降了几十倍,超导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大门,就这么被咱们中国人推开了。 那时候全球都在搞“超导竞赛”,美国、日本的团队设备比咱们好得多,可赵忠贤带着人硬是跟他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年3月美国的学术大会,1100人的报告厅挤了3000多人,就为了听他讲中国的突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可谁能想到,这位震惊世界的科学家,回到北京家里第一件事,是骑三轮车去拉蜂窝煤——搞科研他是顶流,过日子还是那个实在的普通人。 更难得的是,他能坐得住“冷板凳”。90年代后,国际超导研究陷入低谷,好多团队都散了,可赵忠贤说“热的时候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带着人一守就是20年。 直到2008年,他们又合成了55K的铁基超导体,再一次创造世界纪录。有人问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腻不腻,他笑着说,搞科研就像老把式琢磨手艺,每多试一次就离真理近一步,那种快乐没法说。他还总告诫学生,别光盯着论文,要真解决问题,坚持10年必有突破。 现在大伙听说的中国磁悬浮高铁,能在山西的测试线上以1000公里时速“近地飞行”,悬浮22厘米还不跑偏,连马斯克没搞定的难题都被咱们破解了,这背后全是赵忠贤当年打下的基础。你想啊,磁悬浮要高速运行,磁阻力会指数级上升,马斯克的团队就栽在了这上面。 可咱们的工程师能重新设计超导线圈,用低碳钢网格消除磁阻,还能靠光纤传感器实时调超导电流,这些技术能成,根本在于咱们有靠谱的高温超导材料,而这材料的源头,就是赵忠贤团队当年的突破。 以前总有人说咱们国家的科技是“跟跑”,可赵忠贤用一辈子证明,只要认准方向、死磕到底,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当年他打破“麦克米兰极限”,是在跟全世界的顶尖理论较劲;后来守着低温实验室20年,是在跟浮躁的风气较劲;现在咱们的磁悬浮能领跑世界,是在跟科技霸权较劲。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来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这些荣誉他受之无愧,因为他不仅搞出了尖端技术,更带出了一支“有激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的队伍。 现在咱们的超导研究能在医疗、航天、能源等领域开花结果,磁悬浮未来可能通到更多城市,都是他当年播下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说句心里话,中国能有今天的科技底气,就是因为有赵忠贤这样的人,他们不计名利,在艰苦里熬出希望,在低谷里守住方向,就像他说的,科研就像找钥匙,只要不停试,总有一把能打开真理的大门。 现在咱们能自豪地说“中国人决不能再落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辈,用一辈子的坚守,为我们撑住了科技的脊梁。赵忠贤这样的科学家,才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记住和敬佩的真英雄。
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