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李广最好的一次立功封侯机会。汉军以二十万对匈奴十余万,以逸待劳,取胜的可

尼山历史 2025-10-13 06:51:07

这应该是李广最好的一次立功封侯机会。汉军以二十万对匈奴十余万,以逸待劳,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且是用汉军最擅长的方式去打。如果胜了,李广应该不仅能封侯,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大司马,成为后来卫青与霍去病的上级。但历史没有假设,非常可惜这次大战没有成功,这就是马邑之围,天不从人愿。马邑之围本来是不应该失败,这纯粹是不学无术之过,有时打仗是需要历史文化知识或既往的军事经验介入的。马邑之围整个决策过程中,缺少一位有着深厚学养背景的“参谋长”,只要把不到百年前的那场战争经验拿过来,马邑之战就成了。 马邑之围并非凿空之战,在它之前有一个最应该仿效的战例,那就是赵国李牧的那次击败匈奴的酣畅淋漓之战。李牧的这次大战,也是先设计包围圈的围歼之战,与马邑之战极其近似。李牧的这次大捷,有两个重要经验需要借鉴:其一,是舍得下诱饵;其二,不能让敌人发现一丝一毫的破绽,要把伏击圈整的极其自然。应该来说,这两点还不难做到。 李牧当时所辖赵北军团总人数有十万人左右,来犯匈奴也在十万左右。先说李牧是怎么做的。李牧假装不知,给匈奴一种根本没有防范的感觉。史书载:“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李牧的这场戏演的太逼真了吧,步步诱敌深入。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匈奴尝到甜头,李牧舍得下诱饵,“以数千人委之”。最后的战果是,李牧“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只要马邑之围的指挥者照抄当年李牧的做法,马邑大捷根本不成问题。马邑之围恰恰是在战场“伪装”上出了大问题。史料载:匈奴“未至马邑百馀里,行掠卤,徒见畜牧於野,不见一人”,单于看到了反常的现象,引起警觉,后来果断撤军,终使马邑之围没能成功。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集结军队主动寻求与匈奴开战。如果马邑之围能够成功,不能说歼灭匈奴,但重创匈奴一点问题没有。真是非常可惜。在马邑之围中,李广是以台柱子的身份出现的。在汉武帝的整个排兵布阵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在这些将军中,以李广部的实力与战力最强。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尼山历史

尼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