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45岁的李鸿章看到母亲露在轿帘外的脚,忙低声说:“娘,你把脚往回收收。”不料,李母一脚踢开轿帘:“不孝的东西,还嫌弃我!”李鸿章忙叩头赔罪。 李鸿章母亲李氏,本是安徽合肥乡下捡来的苦命丫头。刚落地没多久,父母就把她扔路边,自生自灭。那天李殿华路过,听见哭声,抱起一看,身上全是天花疙瘩,烧得滚烫。他是村里懂点医理的读书人,怜她可怜,背回家用草药熬汤,一天天守着敷布喂药。疙瘩退了,人也活了,脸上留白斑,脚也没裹过,就这么留在李家帮工。名义收养,她用双手干活还这份情,挑水插秧样样行。村里人拿她脚大当笑话,她不管,继续埋头苦干。这丫头命硬,硬是熬出头来。 李氏在李家待久了,渐渐融入。旧时风俗,出身低微加脸上疤,嫁人难上加难。可李家小儿子李文安看中她勤快心善。那晚他晚归,见她灶边睡着,就脱袍子给她盖上。这小举动让父亲知道儿子心思,李殿华一琢磨,点头同意两人成亲。婚后李氏管家一把手,丈夫外出求学办差,她一人顶上。早起生火算账,纺纱缝衣,井井有条。没几年,她生下八个娃,六个儿子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全出息了。李鸿章后来当上清廷重臣,两个闺女也嫁提督张绍棠和知府费日启家。家族兴旺,她却低调,从不张扬喜事,只提醒大家脚踏实地。 李氏管家有道,家族升迁她不沾沾自喜,总保持冷静。别人家遇喜事热闹,她就安静分糖,继续干活。这份稳重,让她在李家站稳脚跟。旧社会女人多靠裹脚标美,她偏不裹,劳作方便,田里地头走得飞快。村人闲话她大脚,她当耳旁风,继续扛活。儿子们长大,李鸿章中进士点翰林,出仕外地,她在家操持一切。丈夫李文安外出,她一人拉扯孩子读书,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这份韧劲,养出一窝人才。李氏不识字,却教儿女做人本分,家族靠她撑腰。 1868年这事儿,发生在李鸿章从外地公干回家路上。45岁的他,已是清廷要员,骑马跟母亲轿子。轿帘下脚露出来,他低声提醒收回去。旧时礼教重体面,大脚在人眼里是笑柄,他怕丢脸。母亲李氏闻言,一脚踢开帘子,骂他不孝。原来她从小苦惯了,裹脚那套不认,觉得脚大干活利索。李鸿章下马叩头赔不是,这母子间的小摩擦,透出她刚烈性子。事后他没再提,轿队继续前行。这段轶闻流传,坊间拿大脚当茶余饭后谈资,李氏却照旧过日子。 1882年,李氏快70,健康每况愈下。那年清廷政局微妙,李鸿章倚重日增,慈禧太后和皇帝拉拢他,恩典落到母亲头上。她75岁生日赶上太后40寿辰,皇帝下旨褒奖,赐“松筠益寿”匾额,紫檀木器、玉如意、绸缎袍料一堆。这些东西运家,地方官叩头呈上,她点头收了。身体没好转,咳嗽夜夜,仆人熬药端来,她抿一口搁下。皇帝再旨,让李鸿章请假去湖北探望,赐八两参调养。旨意当天,她咽气,享年75。 李氏走后,朝廷追赠“秉性淑慎,教子有方”。灵柩运安徽,沿途官员照料,焚纸跪接。葬后设祭坛,官员焚香洒酒,礼炮响。这待遇在旧社会罕见,认可她贤德。六个儿子中,李鸿章最忙,料理后事时低头不语。家族靠她打底,她用一生劳作,换来这份身后荣。旧时女人多无名,她却借儿子光辉,留下大脚传说。
李鸿章看了都不敢签
【247评论】【3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