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的造船厂厂区里,塔吊的探照灯彻夜亮着,焊枪火花在夜色中频繁闪烁。 11 艘新型破冰船的建造计划已进入实质阶段,其中 4 艘正由这里的工人加班加点推进,另外 7 艘的技术图纸也已打包送往美国。 这场跨越大西洋的合作,源于白宫 10 月敲定的一项历史性协议 —— 美国海岸警卫队将斥资 61 亿美元,通过 “芬兰建造 + 美国本土化合作” 的模式,大幅扩充极地舰队。 协议细节清晰划分了双方职责。 芬兰负责率先完成 4 艘 “北极安全巡逻舰” 的建造,首艘预计 2028 年交付;美国则在芬兰技术支持下,由本土的 Davie 与 Bollinger 船厂(分别位于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承接剩余 7 艘的建造。 目前芬兰船厂的船台已腾出 3 个泊位,钢材切割设备 24 小时运转,工人轮班作业以保障进度。 船厂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提前半年就开始了材料储备,现在供应链完全能跟上节奏。” 芬兰的造船能力并非偶然,背后是数十年积累的技术沉淀。 二战后,芬兰曾以建造 500 多艘船只作为战争赔款交付苏联,这段经历让其掌握了大型船舶的模块化建造技术。 更关键的是地理环境倒逼 —— 芬兰海域冬季结冰期长达 6 个月,为维持全年航运,破冰船的设计、建造和维护技术不断迭代,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如今芬兰不仅能建造常规破冰船,还能研发具备冰下探测、极地科考功能的多功能船只,这正是美国看中的核心能力。 美方选择与芬兰合作,本质是为了弥补自身极地造船能力的缺口。 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仅拥有 3 艘破冰船,且服役年限最长的已超过 40 年,设备老化问题突出。 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显示,若仅靠美国本土船厂从零开始研发,至少需要 10 年才能形成有效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 而芬兰不仅能快速交付成品船,还同意提供全套技术转移,包括船体抗冰结构设计、低温动力系统调试等关键环节,帮助美国在本土建立破冰船生产线。 推动这场合作的深层动因,离不开北极地区局势的变化。 近年来中方造船实力持续提升,多艘具备极地航行能力的破冰船陆续投入使用,在北极科考、航道探索等领域的活动逐渐增多。 美方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曾直言,中方在北极的常态化存在,以及俄罗斯与中方深化北极合作的动向,让白宫和五角大楼感到 “迫切需要加强极地存在”。 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报告也提到,现有破冰船数量已无法支撑其在北极的 “安全巡逻” 和 “利益维护” 需求。 合作中最受关注的,是芬兰向美国的技术转移环节。 根据协议,芬兰将提供从设计软件、材料标准到施工工艺的全套技术文档,还会派遣工程师赴美国船厂指导。 美国计划在本土建造的 7 艘破冰船,将采用芬兰研发的 “双壳体抗冰结构” 和 “可变螺距推进器”,这些技术能让船只在 1.5 米厚的冰层中以 5 节速度航行,同时降低动力损耗。 美国造船企业负责人表示:“有了芬兰的技术支持,本土建造周期能缩短 30%,成本也能控制在预算内。” 目前双方已成立联合技术小组,每周召开视频会议同步进度。 芬兰船厂的首批钢材已完成预处理,开始进行船体分段焊接;美国的两个船厂则在改造船台,加装芬兰提供的专用焊接设备。 这场合作不仅是简单的船只买卖,更成为美国 “借力外部技术补强本土产业” 的一次尝试。 正如白宫在协议声明中所说:“通过与芬兰的合作,既能快速提升极地行动能力,也能推动国内造船业的技术升级。” 不过国际分析人士也指出,北极地区的发展仍需多方协作。 中方近年来在北极的活动始终聚焦于科考和航道合作,比如参与北极气候变化研究、与北欧国家联合开展航道勘探等,并未涉及军事领域。 而美国此次扩充极地舰队,加上与芬兰的技术合作,可能会改变北极地区的力量平衡。 未来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合作,避免将北极变成新的博弈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信源:美国加快北极安全布局,与芬兰达成建造11艘破冰船协议——中国日报网
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这回算是把话说透了,直接指着英国的鼻子爆料,说这个搅屎棍正在偷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