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宣布! 从10月14日起,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将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 这次的新规,可以看作是美国“2023年海运供应链安全法案”的具体落地,它瞄准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三类船,中资背景的船、中国船厂造的船,停靠过某些“高风险中国港口”的船。 收费方式也挺特别,以货物总价值的1.5%作为起步价,再根据船与中国的“关联度”加收,举个例子,一艘由中国船厂建造、挂新加坡旗运营的货轮,如果最近刚好停靠过青岛港,就可能被“双重收费”。 要知道,全球每十艘商船里,差不多就有一艘是中国船厂建的,跨太平洋航线上,每四艘货轮里,就有一艘与中国有关联。 这笔额外费用,会让货主陷入两难,要么多掏钱走老路,要么换船,但非中国关联的船只运力有限,搞不好会让美国西海岸的港口堵上加堵。 新规一出,韩国和日本的造船股应声上涨,目前,中国拿下了全球近一半的造船订单,不过在高端LNG船领域,韩国仍占优势,新规可能会促使船东把订单分散到中日韩以外的船厂,土耳其、菲律宾等地的造船企业或许能捡到机会。 此前伊朗和委内瑞拉的油轮队伍已经证明,当正规航运受阻,“灰色舰队”就会冒头,一些船东可能会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或更换船籍来规避审查,这反而可能增加海运的安全风险。 美国在海运领域的保护由来已久,1920年的《琼斯法案》就规定,美国国内航线必须由美国自己的船来承运,这次的新规,可以说是这种保护主义思维在新时代的延伸,通过控制关键的物流节点,来影响全球贸易的流向。 面对压力,中国造船业也在寻找突破口,例如沪东中华自主研发的LNG船,凭借更优的减排性能,已经拿到了卡塔尔的订单,这说明,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打破壁垒。 这场围绕海运的新博弈,暴露了全球化的软肋,但也指向了一个新趋势,全球供应链正在从追求极致效率,转向强调安全与韧性。 美国试图通过港口准入规则来重塑贸易标准,这和之前在数字领域的做法如出一辙,但海运网络比互联网复杂得多,一艘船可能挂着利比里亚国旗,由希腊公司管理,装着中国货物,用着德国发动机……单边管制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催生出更灵活的规避手段。 数据显示,中方资本已参股了40多个国际港口,比起硬碰硬,不如把这些投资转化为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就像中远海运运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后,通过优化管理让其跻身欧洲前列,这种创造共赢的“融合式破局”,往往比直接对抗更有效。 过去的新加坡模式证明,纯粹的转运中心很容易受地缘政治冲击,未来的核心港口必须兼具三重特质,地理上的中立性、运营上的数字化、以及理念上的绿色化,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港口网络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是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替代方案。 说到底,这场航运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能够构建起既能高效联通,又能抗冲击的贸易网络的参与者,海洋的本质是连接而非隔绝,智慧不在于筑起高墙,而在于如何让浪潮托起更多的船只。
日本方面认为美国对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说白了,就是美国这段时间
【18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