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11 14:41:34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伊朗这边刚刚把北斗系统接上,瓦希德·亚兹达尼安所长就火速出面说话了,说这只是“临时性的使用”,还顺带放了个大招——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这番话一出,外界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摆脱GPS依赖的开始,也有人说这是“面子工程”。 但不管怎么看,伊朗这波操作,既不像“投降”,也不像“独立”,倒像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打太极。 别急着笑话伊朗“嘴上硬”,其实他们对GPS的怨气,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些年苏莱曼尼遇袭、核科学家接连“出事”,伊朗多次怀疑就是GPS被人做了手脚,才让对手精准猎杀。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背后藏着的是一套“制导霸权”。 所以这几年,伊朗一直在找新的定位系统。而中国的北斗系统,不但信号稳定,抗干扰强,还能做到厘米级精度,最重要的是——不受美国控制。 伊朗看上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自由呼吸”的可能。 伊朗这次对北斗的接入,虽然让人觉得是“靠上了中国”,但从他们的反应来看,更像是“临时租房”,而不是“长期合租”。 瓦希德说得很直白,我们自己也要搞一套。这话听起来有点倔,但背后逻辑很清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尤其是在导航系统这种涉及国家命脉的技术上,哪怕现在再难,也得咬牙走自主路线。 全球导航系统这摊子活,绝对是航天界的“地狱难度”。得先有一整套能打的卫星,能上轨的火箭,能管住全网的地面站,还要有一套能把所有信号统一调度的时间同步体系。 不是发颗卫星就能导航,得像交响乐一样,24小时不间断地运作,一颗卫星出问题,整个系统都可能瘫痪。 放眼全球,真能玩转这套系统的,也就美、俄、中、欧这四家。这不是看谁有钱,关键是你有没有技术积累和系统思维。 伊朗虽然也发了几颗卫星,比如“Noor”系列和“Zafar”,甚至还在规划自己的航天港,但距离构建一整套全球系统,还有十万八千里。 更别说现在受制裁,航天芯片、精密设备、特种材料一样都难买,连发动机都得自己“慢磨”。 所以,瓦希德所长放出“三到五年”这个目标,听起来像是“画大饼”,但其实也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 既然不能一直靠别人,那就只能逼自己一把。但真要在五年内搞出一套导航系统,哪怕只是区域性的,也得拼掉半条命。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伊朗现在可能走的路。搞全球系统几乎不现实,但如果照着日本“准天顶”系统那样来——搞几个高轨卫星,配上地面增强系统,先覆盖自己家门口,那还是有戏的。 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对于伊朗来说,是一条比较现实的出路。而北斗,可能就成了他们边用边学的“教科书”。 其实,从伊朗这波操作里,看得出他们正在走一条很特别的路径。一方面,他们现实地接受中国的帮助,借北斗来补上短板;另一方面,又死死咬住“自主研发”这根骨头,想方设法不让自己被定义成“依附”。 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姿态,说到底,是伊朗几十年被技术“卡脖子”之后养成的本能反应。他们知道,技术是可以被封锁的,但底气不能。 当然,外界也别小看这个“临时接入”。它不是简单的“借一借用一用”,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过渡。 伊朗现在的很多关键系统,比如港口调度、无人机导航、油轮定位,都已经逐步接入北斗。这种接入,不只是“替代GPS”,更是对过往依赖的一次“心理断奶”。 而伊朗自己也清楚,未来能不能“断奶成功”,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意志问题。 要砸下钱、扛住压力、忍住孤独,还得在国际环境里找到一点点技术“缝隙”往里钻。 中国和俄罗斯也许会在某些节点上伸把手,但这“手”伸多长,伊朗愿不愿接住,那就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事了。 说到底,这场关于导航系统的争夺,不只是技术战,更是“话语权”的争夺。谁掌握了导航系统,谁就掌握了信息的“地理权”。 而伊朗现在要干的,就是从“被导航”到“能导航”的转型,这不是一场科技实验,更像是一场主权保卫战。 在技术自主这条路上,伊朗可能会走得很慢,也可能会摔很多跤,但至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用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他们想画自己的地图,哪怕一开始画得歪歪扭扭。 所以,不要只盯着那句“临时接入”。真正的重点,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北斗,又为什么急着撇清。 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在技术封锁下的挣扎,是在全球技术秩序中的“夹缝求生”。

0 阅读:2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