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陈佩斯以后千万别再拍电影了!《戏台》正式下映,放映周期47天最终票房定格在4.11亿,去除各项成本支出,制片方约分到1.33亿,但因制作成本说法不一预估该片略为盈利或小亏! 总刷到有人说“劝陈佩斯以后别拍电影了”,这话听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毕竟提起陈佩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他的影子,当年和父亲演的“二子”系列电影,《父子老爷车》《二子开店》哪部不是反复看的经典? 后来春晚上《主角与配角》《吃面条》这些小品,更是把喜剧的魂刻进了观众心里。 后来他转做话剧,《戏台》话剧版演了近百场,口碑好到一票难求,怎么到了电影这儿就落得有人劝退场的地步? 就是这位71岁的老艺术家,今年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站上了大银幕,7月25号上映,熬了47天才下映,最终票房停在4.11亿。 看着这个数字不算差,尤其对一部改编自话剧的小众题材影片来说,能有1111万观众走进影院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懂行的都知道,票房不等于赚的钱,按照现在的分账规矩,票房先得扣3.3%的增值税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剩下的钱制片方大概能拿四成多,这么算下来,《戏台》制片方分到1.33亿是实情。 但问题出在成本上,有消息说这部戏光制作就砸了两亿,4000万搭民国戏院实景,800万复原蒸汽火车,还有上千万的战争场面拍摄,后期宣发又投了几千万。 1.33亿的分账钱,扣掉这些成本,可不就只能算略盈或者小亏嘛。 其实《戏台》从一开始就没被资本看好,资方都觉得“京剧题材太窄,没人看”,影院排片也尽往早场、午夜场挤。 能拿到4亿票房,全靠陈佩斯几十年攒下的观众缘,还有影片本身扎实的剧情,豆瓣7.9分的口碑就是证明。 可说白了,现在的电影市场早不是当年“二子系列”靠口碑就能卖座的年代了。 Z世代成了观影主力,短视频营销比实景搭建的工匠精神管用,流量爱豆的号召力有时比老艺术家还强。 《戏台》想兼顾艺术和市场,结果主打的京剧元素没吸引来多少中老年观众,反而68%的观众是18-28岁女性,题材和受众有点错位。 再加上暑期档前后全是爆款大片,它夹在中间很难出头。 不是陈佩斯拍得不好,而是现在拍电影太“烧钱”,分账规则又卡着脖子,小众题材想赚钱太难。 能靠着口碑硬撑到4亿票房,已经是观众用脚投票的认可了。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陈佩斯儿子携全家六口游新疆,四子女神似父亲。五张脸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网友直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