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

颜冬白云 2025-10-11 11:11:06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手机刷到的是AI写的文案,去饭店吃饭是机器人端的菜,就连取个快递,都可能先跟自动分拣机器人打个照面。这些年智能科技的普及速度,快得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可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好像满世界的科技公司,都在围着“替代人工”这点小事打转。   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的话,最近狠狠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他说搞无人驾驶、无人商店不奇怪,AI写文章也不奇怪,真正让人费解的是科技的跑偏,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这话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戳中了当下智能科技发展里的“软骨头”。   你看现在的机器人,大多是“温柔款”的。饭店里的机器人能端盘子,却进不了火场;快递站的机器人能分拣包裹,却排不了一颗地雷;商场里的机器人能指路,却爬不上高楼修电路。   这些“温柔款”机器人背后,是无数科技公司盯着的“短平快”市场——投入少、见效快、能快速盈利,至于那些真正需要科技突破的“高危领域”,反倒成了没人愿意碰的“冷门”。   就说救火这件事,每年都有消防员为了扑灭火灾、抢救生命,把自己的安危抛在脑后。去年某地仓库失火,消防员冲进火场搜救,最后却因为火势蔓延太快,再也没能出来;还有森林火灾里,消防员要背着几十斤的装备翻山越岭,随时面临余火复燃、山体滑坡的危险。   如果能有真正能扛住高温、冲进浓烟的智能救火设备,能精准定位被困人员、快速切断火源,多少消防员的生命能得到保障?可现在市面上的救火设备,要么只能处理小火情,要么操作复杂,根本达不到“替人冒险”的程度。   再说说排雷。全球还有很多地方埋着战争遗留的地雷,每年都有平民因为误触地雷失去生命或肢体。排雷兵们只能趴在地上,用探雷器一点一点排查,稍不注意就可能触发危险。   之前看到过报道,有些国家尝试用机器人排雷,但要么续航太短,要么识别精度不够,还没法大规模推广。如果科技公司能把研发“无人商店”的劲头,用在排雷机器人上,哪怕多让一个排雷兵安全回家,都是天大的意义。   还有高空作业,比如修高压电、擦高楼玻璃、检修桥梁。这些工作要么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要么伴随高压电的危险,工人师傅们每次上岗都提着心。   去年就有位高空作业的师傅,因为安全绳意外断裂,从十几层楼的高度坠落,让人看着揪心。如果能有智能设备替代人工,在高空完成这些危险操作,既能保证作业安全,也能让师傅们不用再拿生命赌明天。   反观那些扎堆抢饭碗的领域,快递员、收银员、餐厅服务员,这些岗位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家庭的生计。科技公司花大价钱研发机器人替代他们,看似提高了效率,却忘了科技的本质应该是“帮人”,而不是“挤走”人。   当然,不是说不能研发服务类的智能设备,而是不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替代人工”上。科技的价值,从来不是让普通人没饭吃,而是让普通人不用再做危险的事、不用再受没必要的苦。   柳冠中教授的吐槽,其实是在提醒所有人,智能科技不该只盯着眼前的“小利”,更该着眼于能救人性命、能解决难题的“大义”。   那些救火、排雷、高空作业里的“硬骨头”,或许研发难度大、投入周期长、短期看不到盈利,但每啃下一块,就能多保护一些人的安全,多解决一个社会难题。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也是科技真正该走的路。   希望更多科技公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把研发的方向转一转——别总盯着“端盘子”“分拣快递”这点事了,去啃那些能救命的“硬骨头”吧。毕竟,能让更多人安全、安心地生活,才是智能科技最该实现的“智能”。 参考资料:海峡导报

0 阅读:0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