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收费的反而亏,免费的倒赚钱,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难道是14亿人真不如3亿人会开车?真相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美国高速公路看起来像是“白送”,但其实谁加油谁买单。 早在1956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就定下了规矩:修路的钱主要从汽油税里来,每加一加仑油,司机就自动交了18.4美分税,直接进了“联邦公路信托基金”。 再加上一些州额外加的油税,这笔钱用来修路、养路、铺路标,养着美国全国近8万公里的州际高速。 这套“用油即缴费”的机制,不用设收费站,也不用让司机掏现钱,确实省心,但也不是没有代价,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加油的车越来越少,这笔税收开始缩水。 2023年,加州的燃油税收入就比2019年少了12%。怎么办?美国政府开始琢磨其他招,比如按里程收费,高吨位货车加收通行费,甚至考虑给电动车也设“用路税”。 所以说,美国高速的“盈利”更多是账面游戏,本质是换了种方式“收费”而已,只是你不知道你在交,它就不显得疼。 中国高速不是没人交钱,而是修得太快、地太难、债太多,过去30年,中国几乎以“每年一个美国”的速度在铺高速。 高峰时期,全国一天就能新增几十公里高速路,问题是,咱们的地形比美国复杂多了,尤其是西部地区,山高谷深,一个隧道就能吃掉几亿。 一条雅康高速,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2亿人民币,相比起来,美国中部平原修高速,像割草一样轻松。 为了追速度,中国采取的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这就像按揭买房,先借一大笔钱,靠后面慢慢收通行费来还。 结果就是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截至2024年,全国高速相关债务已经超过7万亿,仅利息支出一年就吃掉通行费收入的70%。 而且,全国8.6万个收费站和庞大的人工体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些地方,光是收费员的人工成本就占运营费用的30%,这些“隐形支出”一叠加,哪怕车流不断,也难掩亏空。 更复杂的是,中国实行“统贷统还”,也就是说,东部富裕地区的高速要拿出一部分利润来补贴西部不赚钱的线路。 比如,广东的高速跑得飞起,却要反哺西部冷清的路段,这种“强行均衡”虽然有利于全国统一发展,但账面上看,亏损就成了常态。 美国的燃油税模式表面上看“人人缴一点”,挺平均的,但问题是,低收入群体反而成为了隐形“出血者”。 数据显示,燃油税在低收入家庭的交通支出中占比高达12%,而高收入家庭只占5%,也就是说,富人开豪车跑得多,反而“摊得少”;穷人车少但加油比例高,结果交得多。 中国这边是“用多少付多少”,跑得多交得多,跑得少几乎不交,这种模式理论上更符合“谁用谁交”的原则,但现实中也有副作用。 高昂的收费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一些短途线路空驶率高达40%,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这种本该跑得最热的区域,反而因为收费高,出现了“车在绕路,路在空转”的尴尬。 不过,中国也在优化,比如大力推广ETC电子收费后,过路效率提升了20%,堵车少了,成本降了,司机体验也好了不少。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悄悄“学中国”,目前已有约1万公里高速重新设立收费站,尤其在新泽西、新罕布什尔等州,开始对部分路段进行“混合收费”,既有燃油税,也有实地收费。 这说明两国都在逐步走向“混合模式”,寻找更合理的支付方式,中国高速亏不亏,本质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发展模式的问题。 用30年铺出美国70年才完成的路网,中国的速度换来的,是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债务压力,高速本就是一种基础设施,不能简单看账面盈亏,就像建学校、修地铁,前期投入大,但长远看是利国利民的事。 美国的“免费高速”看着舒服,但前提是建立在几十年稳定的税收制度之上,如今,随着电动车普及、油税缩水,美国也面临“钱从哪里来”的新问题。 特朗普政府虽然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但在税收改革上动作有限,这也让美国高速的财政支撑面临挑战。 中国当前已经在尝试突破债务困局,比如通过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用市场逻辑来缓解财政压力。 这种做法能不能奏效,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力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度,从趋势看,未来真正的竞争不在于谁高速“免费”,而是谁能在公平、效率与可持续之间找到最优解。 高速公路不是提款机,更不是烧钱窟窿,而是国家动脉,中国的亏,不是亏在用不上,而是亏在跑得太快。 美国的盈,也不是赚了大钱,而是靠“看不见的手”在偷偷收税,争论谁更会修高速,不如想清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才走得又稳又远。 真正的赢家,是能把路修好、债还清、百姓也满意的那一个。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
顾议史实
2025-10-10 22:39:0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