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时侵犯突厥女性,造出一新民族,如今成了俄国人的噩梦。孙中山先生曾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提出“驱逐鞑靼,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大家都能理解,那么其中的“鞑靼”究竟是何物?它们指的究竟是哪里的人? 从东亚到东欧 其实,孙中山的口号绝非原创,而是顺走了明初朱元璋北伐时用的口号。 朱元璋向北进攻,打得是元朝在北方残存的势力,而元朝的贵族都是蒙古人。 所以,朱元璋口中的“鞑靼”其实是蒙古人,目的就是利用民族情绪,推翻异族统治,以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在清末,根据史实我们清楚,威胁中华的绝对不是蒙古人,而是清廷迂腐的满洲贵族。 由此,“鞑靼”的意义变化了,在孙中山口中便指的是满洲人。 其实,“鞑靼”一词早在唐朝就出现了,用来泛指北方所有有游牧民族,到了宋代,蒙古人的势力不断加大,成为对汉人的主要威胁,“鞑靼”成为对蒙古高原各少数民族部落的特指。 无论是对北方民族的统称,还是蒙古人的别称,这些都是“鞑靼”广义上的词义。 倘若我们翻阅地图可以发现,在东欧平原东部,俄罗斯联邦内,存在一个小国名叫鞑靼斯坦共和国,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鞑靼人”在此生活。 铁骑下的融合 鞑靼人是“鞑靼”现代的词义,最早可以溯源到13世纪建成的金帐汗国。 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军队,一路从黑海打到黑草原,横扫基辅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起金帐汗国,名义上认元朝为主。 蒙古人打仗,被称为“铁骑”,速度快,战斗力高,暴力血腥。 为了更好的控制被征服者,蒙古人往往直接杀死所有的男性,将女性与儿童作为战利品带走,年轻的妇女便被许配给蒙古军人。 那些被掠夺来的妇女来自钦察草原,大多数为突厥人,有着与蒙古古人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她们在军营中抚养混血的下一代,将突厥的伊斯兰教信仰、突厥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传授下去,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了“鞑靼人”。 双面的继承者 鞑靼人是被夹在蒙古人与突厥人之间的民族。 按照当时的习惯,血统上,他们依然继承他们的父辈蒙古人,成为蒙古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而在文化认同上,又和真正的蒙古人截然不同,由此也是一种混血蒙古人为什么最后能形成新民族的重要原因。 鞑靼人在基辅罗斯的土地上存在将近20年的统治,成为俄国的支配者。 在此期间,他们将东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带给了俄国人,让他们的历史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俄语中的许多词汇都直接来自鞑靼语言,同时,他们的中央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也曾融合了鞑靼人的习惯。 鞑靼人遗留给俄国人繁荣的贸易网络和先进的军事管理体系。 更重要的是,鞑靼人的后裔深深融入俄国人的血脉,成为第二大少数民族。 可见,“鞑靼”一词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名字,更是一个随历史变迁的文化符号。 它承载的,是历史对民族融合的复杂记忆。 从蒙古高原到伏尔加河,这个名称的流转,恰恰映照出欧亚大陆上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的宏大历史图景,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个标签可以概括。
蒙古西征时侵犯突厥女性,造出一新民族,如今成了俄国人的噩梦。孙中山先生曾在辛亥革
观史亦鉴
2025-10-10 18:52:58
0
阅读:1